帶孩子一起玩,現在不是一件家裡關起門來討論的事,而是政府及民間組織開始積極推動的政策。不管是台北市已經開始進行二年有成的共融式遊戲場,還是桃園開始如雨後春筍般修建的親子公園,甚至從歐美風行到亞洲的街頭遊戲,都揭示讓孩子開心玩、安全玩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還記得幾年前台北市因為要移除某公園的磨石溜滑梯,引發家長團體的連鎖抗議事件,因為當時幾乎所有的公園內都只有清一色的塑膠套裝式遊具,這樣的遊具不但限制孩童想像力,玩久不但不會更健康,而且沒有無障礙設計,身障孩子也無法玩。這次的契機讓台北市展開「play for all」為目標的共融式遊戲場政策推動,更帶動其他縣市陸續跟進。
這次的議會質詢中,曾經有議員提及桃園修建不少座的親子遊憩公園,其實這背後更值得重視的是馬祖孩童的遊戲權。現在的孩子大多人手一機,都市的孩子如此,即便山、海就在身邊的離島孩子依然如此,地方政府或者大人有責任更有義務為孩子打造出,能夠吸引人出去玩的遊戲場域,而這樣的空間不但適合所有的孩子,也包括老人及親子。
「遊戲場」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環境,在遊戲場中孩子們聚在一起,自由奔跑、跳躍、創造、想像並建立人際互動,在遊戲過程中,相互學習模仿、發展各種感官與認知能力,學會尊重與包容。「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強調遊戲場的設計,應包容不同孩子的狀況與需要,不論其能力或身心狀況,皆應提供平等參與遊戲場的機會。此一觀念在歐、美、澳洲等地已行之有年,亞洲各國也受到這股風潮影響,開始逐步建置「共融式遊戲場」,維護不同孩子參與及使用遊戲場的權益。
共融式場域主角是遊戲器材,無論是一般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共通使用,例如無障礙坡道溜滑梯,肢體障礙小朋友也可享受溜滑梯的樂趣,而網狀鞦韆可以讓大人陪伴身心障礙孩子一起乘坐擺盪,共融性遊具也會融入年長者的需求,讓祖父母、孫子女一起玩樂。台北市的做法是納入在地及民間團體的討論,從公園入口設計開始就納入輪椅動線,現已完成24座,而桃園市急起直追,已完成的六處,分別是桃園區國際路橋下冒險公園、陽明運動公園、陽明社區公園、溫州恐龍親子公園、玉山公園及蘆竹區海湖地景公園等,六處公園的共融式場域都各具特色,其中的恐龍造型磨石子溜滑梯、黑熊主題石頭溜滑梯,人工草坪的起伏冒險坑道、攀爬網或是沙坑等都深受大小朋友喜愛。
便宜又安全的塑膠遊具,為方便清理所鋪的黑色塑膠軟墊,現在已逐漸被淘汰,各地方政府不斷盤點閒置空間,配合地形及環境特性,設計出不同特色適合老少親子、遊憩散步的空間,充斥在身邊的小確性,會一點一滴累積成民眾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幸福感。馬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我們希望也能有更多極具特色的共融遊憩場域,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安全恣意地奔跑玩耍,開心的孩子笑聲散佈在馬祖每個角落,就好像整個馬祖都是孩子的遊戲場。
社論/整個馬祖都是孩子的遊戲場
- 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