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長者共餐 逐步推動有成

  • 2018-10-11
 地方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縣總人口10.6%。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新需求與問題,縣府衛福部門關注焦點,定期提出因應對策與措施;同時,加強老人福利宣導,促進社區居民互動與互助,落實推動老人福利,巡迴活動特別規劃講座、系列課程,增加興趣與輔助記憶,並加以宣導老人福利相關政策,以了解政府關懷照顧老人之用心。
 社區共餐服務是近年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老人福利政策主要工作之一,這項以餐食提供為主要的服務,因其對社區老人具有近便性,穩定提供與鄰舍互動機會等特色,成為老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最直接通道。
 民間單位以各種形式辦理共餐活動,共餐場地可不拘於家中或餐廳,鼓勵長輩走出家中,社區人群聚集處,如活動中心、廟宇廂房等場域一同用餐。劉增應對老人共餐區塊很重視,社協、關懷據點舉辦共餐活動,邀請他都會到場,主要實際觀察及體驗。
 因應高齡化社會,政府部門除提供正式福利資源外,也積極開發非正式的社會資源網絡,期待可以透過在地化的社區照顧、發揮社區自助功能。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便是政府因應高齡化社會而設計之基層高齡者最初級之關懷照顧機制,十多年來推廣已成為最普及的高齡者關懷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工作含電話問安、關懷訪視、餐食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四大項目。
 其中,社區共餐服務亦是近幾年來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老人福利政策之主要工作。為因應人口結構高齡化,長期推動社區老人照顧服務,以鐵板社區設立長青食堂經驗,想法是希望能幫助社區老人解決餐食問題,吃得開心健康,透過社區組織幹部固定社區老人共餐之服務模式,為地方樹立了最佳版本。
 地方供餐服務,從最早民間社團組織不定期至關懷據點、社協等組織一季到一個月再到一週,終至食堂成立,也是村莊社協、關懷據點、村辦公處能量整合。
 台灣一般模式是週一至週五中午於社區活動中心用餐,每餐酌收費30元,自備餐盒,人數有的數十人,多的百人,成效受肯定,也受老人家歡迎。長青食堂原意在提供正常、健康餐食,並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媒介,不但是一個供給老人餐食的地方,更是維持老人生活節奏不可或缺的地方,因為這些機會讓老人能有動力走出戶外,增加社交及參與社區服務的機會,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極力鼓勵社區推動共餐之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