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秋,馬祖海域也正式進入漁汛期,不管是海面作業的大小漁船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釣客,馬祖這片被視為是富饒的水域養活不少人。我們的祖先以海為田世代傳承,如今海洋資源枯竭,漁民或是釣客大小通吃,導致惡性循環,讓原本富饒的海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浩劫,這種局面源自人類貪婪心態,取用無度的惡果最終是由我們承擔,全民護漁顧生態的理念若不能及時推廣,末日的腳步可能提前來臨。
馬祖海域無魚可捕可釣這件事是島上所有人的歷史共業,隨著市場需求量增加,漁法的精進和管制管理的無當,過漁現象一直存在馬祖海域,此時若再不落實限捕魚體措施,小魚長不大,大魚又沒法繁殖,生態的惡性循環從此開始。要讓馬祖海域減緩資源枯竭腳步,甚至是復甦,我們都應放下對於各自漁法的堅持,共同打造近岸海域保護區的願景,任何捕釣行為都應從「漁業資源公共財」角度出發,並落實執法,馬祖的漁業才有明天可言。
回首沿近漁源枯竭的困境乃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局面,但先進國家對於劃設地區、獵捕季節、採捕數量等規範十分普遍,執法力度也很夠,臨近的中國大陸也開始規劃加長伏漁季,大家都在設法不要走到末日黃花的地步。目前的局面是捕獲魚體長變小、漁獲總量變少、漁獲種類變少、導致單位時間努力量加倍等,再加上沿近海的棲地破壞、海洋污染等問題,海洋資源枯竭雪上加霜的效應正在蔓延。缺乏永續經營觀念是地區漁業面臨的最大隱憂,過去我家冰箱在海邊這句話可以很大聲的說,但來自各地的掠奪行為讓生態無以回復,上一輩的海洋資源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為祖先取用有度,小魚小螺不能撿捕,來年還能生產。
英國每日郵報的記者Charles Clover所寫「魚線的盡頭」,發人省思,如果人類再不努力挽救並提出復育魚類資源的有效措施,則到了2048年,海裏將會完全無魚可捕,我們很可能是人類史上可以享用野生魚類的最後一個世代。馬祖海域原本是重要的漁場,就自然條件而言是極具發展漁業潛力的,但再好的漁場也禁不起層層的剝削,最近漁汛期到,海裡大大小小的漁船下網總長度足足可以繞行南北竿島嶼數圈之多,又破壞生態最大的章魚籠漁法至今未能有效遏止,凡此種種都是生態保育的逆向作為。
根據2003年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破壞海洋生態因子所佔的比例以過漁最大,佔55%,棲地破壞佔37%,其餘的汙染、入侵種以及氣候變遷合計不過8%。過漁及不當取用才是生態最大的殺手,政府要積極介入宣導管理,來自基層的自覺自醒更形重要,我們不能把下一代的資源都在這一代借光了。
社論/源於大海 取用有度
- 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