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科技讓展覽活起來

  • 2018-10-24
 近期故宮博物館與HTC合作,共同推出「清明上河圖系列VR」,觀者能微觀的細細賞玩畫作中的人物、街景、建築、民俗活動,或巨觀的在古畫時代中進行互動遊戲,讓原本真實呈現北宋庶民生活的作品,千年之後的我們也能身歷其境的感受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完全不同過去的靜態的展覽,不但緊緊抓住眾人的眼球,也讓學習更有效果。
 展覽方式的創新是現代博物館的流行趨勢,虛擬實踐科技的興起正好為博物館開啟了一扇門,VR、AR全息投影、特殊燈光、沉浸式空間等都是國際博物館界展陳的熱門探索,新型的展示技術有效的再度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針對古希臘雕塑的AR增強現實軟體《雅典娜的禮物》,泰特博物館的藝術品收集APP、柏林博物館的VR長頸巨龍360度全景影片等。
 來自荷蘭的Kremer看準VR體驗的優勢,為其父親George Kremer二十四年來收藏的油畫創建一所虛擬實境博物館,24小時全天候開放予公眾參觀,訪客無需遠距離開車前來,也不必遷就開放時間,不用排隊購票,只要一機在手,下載程式後便能隨時「入場」賞畫,團隊現正更加緊腳步,來年有望在更多應用平台推出服務。
 一般實體博物館為求把展品保持最佳狀態,收藏及展示作品時有極大的限制,如避免觀者近距離接觸,甚至以玻璃罩保護藏品。在人潮洶湧的日子,參觀者甚至無法靠近仔細觀賞每幅展品的細節,Kremer博物館卻能以科技輕鬆解決上述難題,為每幅畫作多角度拍攝約三千張照片,務求合成出高解像度的虛擬立體複製本,利用視像、音頻及文字向觀者詳述作品的歷史及藝術價值,觀賞者隨時可放大畫作欣賞油畫的筆觸和質感,甚至穿透作品觀看畫架的背面,從中可窺視作品隨時日流逝而烙下的痕跡,如不為人知的文字記錄、印記甚至傷疤也能一覽無遺,這是連遊覽羅浮宮也無法做到的深入體驗。
 此時台灣清明上河圖的VR創作,無獨有偶大陸故宮博物院也與鳳凰衛視聯合推出《清明上河圖3.0》,利用音樂、表演、全息投影和剪影交織互動,在一聲「上船啦」觀眾們就好像走上汴河碼頭,坐上畫中船隻,如夢如幻、恍若隔世,從入畫到出畫的過程,呈現科技與藝術交融的新形態,通過多媒體讓歷史時空再現,完全不同過去看展覽的體驗。
 越來越多的展覽利用高科技,創新展陳方式,彌補觀眾不能到現場參觀的遺憾,大陸就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做法,像是讓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以高清圖片形式復原,再用VR技術讓觀眾實際體驗四個洞窟,絲路敦煌不在需要千里迢迢前往,在上海就能看到,而且彷彿就在眼前。
 想要認識過去的馬祖,知道馬祖曾經走過哪一段特殊的歲月,也許新型態的科技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做到,留下更多屬於馬祖的歷史軌跡,正如同南北韓的對抗、東西德的對峙,馬祖這座歷史劇場深藏許多悲歌故事,讓人們有機會走入當時備戰數十年的馬祖島嶼,了解軍事對峙下島民真實的生活現況,也許就是馬祖展覽最有價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