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老人,陪伴及走近他內心世界很重要

  • 2018-10-25
 馬祖躍居全國最長壽島嶼,地方相關組織對長輩醫療照護、社區共餐以及團康活動等,讓長者很幸福,身體健康對老人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視。缺少家人陪伴的年長者更需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長者面對晚年身體弱化、環境及本身變化,易得憂鬱或恐懼症更須加以觀察及注意,鼓勵保持正面思考,也要知道從哪裡取得資源,從而過個快樂晚年。
 照護老人家身體健康,可從診治報告得知,瞭解心理健康須要接近、觀察及重點宣導,尤以老人家,看到同齡者狀況,都會心生恐懼,明明沒有病痛,就會胡思亂想,造成心神不寧,沒病也會變成失控不定,因此呼籲大家要多關心周遭親友的情緒,如果發現親友長輩出現異常言語或行為,可能就是一種警訊,要多加關注,如果需要專業社工或相關介入,也不要難為情,積極處理,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發展正向心理學,並向老人說明培養正向心理的七項產生快樂的元素:盡量對別人表達感謝與讚美,可讓聽者與說者互相產生愉悅感;多做運動;培養個人興趣,訂立目標,投入做好一件有意義的活動;對自己與別人多做正面鼓勵;積極行善助人;寬恕待人,凡是平常心;多與親朋好友傾訴,互相支持。
 進入高齡化社會,針對老人渴求陪伴、消除寂寞的需求,針對老人活動及課程,要多加設計,例如智慧型手機課程,教老人使用手機拍照、修圖、用賴和子女朋友聊天,會是受歡迎的課程。
 近年來世界各國開始疾呼必須正視並處理老人問題,因為,老人孤寂若放任不管,他就會變成很像慢性病,不只是心理,對生理也會有巨大的影響。地方相關組織,近年對老人家福利、照顧很努力,大家都感受到幸福,但是我們是否注意到老人家內心真正的快樂。
 通常,老人家內心的不安、恐懼,不容易看得出來,這個可分二方面著手,相關組織在平日活動中除一般疾病宣導之外,心理照護都要列入,各場活動利用時間約談聽聽老人家內心話語,讓他們說出真話,不安是什麼,恐懼是什麼?協助老人家走出陰霾及心中糾結。
 還有做子女的多陪伴家中老人,相關組織也要加以宣導,呼籲在外或在地的子女,與長輩多連繫或是多陪伴探視,避免忽略,讓老人家心理狀態越來越沉陷,而導致身體意外。陪伴,絕對不是無所事事的待在另一人身旁,它是一種承接住對方狀態的過程,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並非獨自一人,而是讓他感受安穩、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