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婚姻平權法案的推動,讓性別議題又再浮到檯面,更成為年底公投的重要議題,也是教育日漸無可避免的環節。
有別於傳統社會的氛圍,時下人類社會的性別分類已非純粹男性與女性,更及於第三性的存在;同時,感情世界已不單是異性,亦擴及同性、雙性等戀曲。面對變化萬千的性別世界,儘管不同思維與立場者有自我主張,但這是人類生理基因的發展,並無絕對的臧否,均容有討論與思辨空間,彼此該學會用多樣的視角來接納與看待,並融入生活教育中。
揆諸過往在中小學課程中有關性教育的單元,部分師長為避免尷尬難以啟齒,有要求自行閱讀、或輕描掠過、甚或照本宣科的方式草草結束,如此除無法給予正確的觀念外,更因這廂神秘的潘朵拉黑盒讓學生私下從違禁媒介中取得這方面的資訊,甚至造成行為的偏差。你我之輩的人類社會都避免不了性別議題,除了生理的構造外,還有心理面的感情脈絡,尤在講究性別平等的環境下,適時和學子們分享,有助於讓身心發展更健全。
特別是在性別思維的觀念上,更該用開放的態度來和學生對話與討論,促使在互動中有更深的體悟和省思。舉凡如何看待雙性戀和同性戀、同性者組織家庭的妥適性、無性別廁所的規劃、不同性別廁所空間設置比例、哺乳室設立地點、男主外女主內的窠臼、乃至家務是否該有薪給等等議題,在在都可和孩子們深入討論。這些議題沒有標準答案,並不在於辯出個黑白是非,旨在從多角化來探索與認識,協助涉略性別範疇,促使心智成長與豐富。
「性」字拆解來看就是一個「心」字加上一個「生」字,其中又以「生」字看來較大,似乎是意味著過往性別議題多側重於生理面的傳授。但環境在進步,為人師長者也該不斷充實與學習,拿出開放的胸襟來面對,除了勇於講授人不同性別體生理的歧異,更該不斷進修充實心理議題,而非只執著於傳統家庭社會的印象,用既有眼鏡來看待,而給予對和錯的人格評價。
性別的友善是國家的重要軟實力之一,也是國家進步的火種,小至個人感受、大至公共政策層次,影響面向相當的廣。當社會在進行相關議題公民投票時,校園或可思考搭乘這順風車,給予學生一記機會教育,讓性別觀念不斷往前進步。
社論/性別教育深耕創立友善環境
-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