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4屆馬祖馬拉松,全國唯一「坑道馬拉松」成為注目焦點,吸引國內媒體爭相報導。馬祖高密度的地下化軍事設施是少見的遺產,且成就了生態多樣性的島嶼環境;因此,如何保存及再利用大量的有形與無形的戰地文化景觀,絕對是馬祖地域振興的資源與課題之一。
馬祖馬拉松,全長260公尺的南北坑道,在馬防部大力協助下展示內容精彩,坑道內外包括陳列甲車、槍砲等現役軍事裝備,以及堆置迷彩沙包掩體、搭建偽裝網、製作仿真假人衛兵等擺飾,皆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戰地氛圍。沿途結合秀麗景色、閩東風情、戰地情境等元素,讓參賽選手終生難忘,且充分體驗戰地前線的震撼。
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的價值,充分反映了長時間軍事對峙的空間營造,且再現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如今後戰地時期的轉型,追求和平島嶼的願景,說明了堅持自由和平所付出的歷史代價,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簡言之,馬祖已經具有世界知名度,而積極保存戰地文化景觀之目的不是為了回到過去的年代,而是一種積極歷史主義的未來和平觀。
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更迭與馬祖開發的加速,戰地文化景觀的保存遇到的威脅愈來愈大,包括外島的非軍事化,致使相當多的軍事設施呈現閒置狀態,保存狀況普遍不佳,部分甚至已經毀損,若無對策,將會影響遺產價值;坐落於私有土地的軍事設施,在撤軍之後,還地於民的要求十分強烈,部分設施因此拆除,致使保存不易;昔日軍官及士兵、歷經戰爭的居民年邁凋零,口述歷史的工作也亟須加快腳步。
馬祖處處留存戰地史蹟,過去因防禦作戰需求,軍方使用民地興築構工,或經徵收土地作為營舍、軍事工事所用,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然當部隊大量裁撤後,近年來民眾要求還地的訴求已成為重要民意,經檢討無軍事需求之營舍,軍方將釋出土地還地於民,或撥用予縣府、馬管處等公有機關作為公共或觀光使用。目前,計畫釋出之營區移撥公有單位,亦呈現了飽和而難以為繼的現象。且在執行還地於民的政策時間壓力下,稍一不慎,即可能拆除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構工遺產,造成遺憾。
軍事遺產是馬祖特殊的瑰寶,應善用之、保存之!馬祖過去因應戰備需求,發展出各種軍事工事、特殊的防禦構造物,以及各種設施。這些「固若金湯」的構造、設施、地景,見證冷戰時期為守衛民主自由,可歌可泣、犧牲奉獻的史實,留存至今,乃馬祖最重要的文化資源,亦為當前最具潛力的文化性資產。期許有更多的軍事遺產獲得保存,在兼顧民意的前提下,兼顧還地於民政策及文資保存目標。
社論/戰地文化景觀是馬祖最具潛力的資產
-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