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活到老動到老 樂齡運動更健康

  • 2018-11-07
 地方剛熱鬧舉辦第四屆馬祖馬拉松,許多地方鄉親也趁著每年的運動盛事,汗水淋漓跟著下場跑一趟,但是運動其實是不同年齡都需要的活動,地方配合體育署辦的夜間銀髮族運動指導班剛結束,頗受地區長者歡迎,固定的時段、固定的環境,加上安全運動的指導者,讓長者可以開心地動健康,對於其身心都有絕佳的正面助益。
 在2025年台灣預計將進入每十人就有兩人是銀髮族的老年化社會,因此如何照顧老人成為近年來國家的重要政策議題,惟生病、失能的老人需要照顧,健康的老人也需要付出心力去維持,運動除能幫助高齡長者們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肌力,研究也證實能夠預防老人失智等慢性疾病,另外還能讓長者們彼此社交、互動,對身心都有所助益,可謂人生邁入老年之後的生活良方。
 這幾年許多城市都將推動銀髮族運動納入重要政策項目,以台北市為例,自105年開始辦理活躍樂齡運動的計畫,將提升樂齡運動比例正式納入目標,由體育局與專業運動系所合作,成立樂齡運動巡迴指導團,在64個社區鄰里據點,提供免費及專業的巡迴指導,只要社區可以提供安全的運動環境,以及集合社區老人,就可以免費申請教練前往指導,第一年就服務了九千人次,第二年更躍升至近四百場次,課程滿意度達滿分,讓這項計畫得以不斷持續下去。
 而台北市這項樂齡計畫,最值得嘉許的是採主動出擊模式,先在部分行政區開辦樂齡運動示範教室,提供完整的服務體驗,然後透過一區一樂齡運動據點,鼓勵長者就近選擇運動場地,另外結合老人服務中心與共餐據點,貼近服務的長者,拓展運動課程服務範圍,社群媒體(Facebook, Youtube)上則提供完整運動教學影片。現在更在其設置的台北樂齡運動圈網頁上,提供各個運動選項與據點的查詢,方便長者尋找自己想要參加的運動與地點。
 馬祖要走出去跑一趟很簡單,要在室內打一場球也容易,但要尋找專業的運動教練就較為困難,台灣這幾年因為專業運動中心的成立,合格的教練越來越多,但能夠指導長者的,仍必須透過一定的知能培訓。遠見雜誌中曾經提到過一位舉重選手,也是一位拔河運動的教練,退休後在某家養老中心擔任運動指導教練,深刻了解肌力對長者的重要,帶領長輩運動時,會使用到0.5公斤的加重器、藥球、彈力帶、毛巾、椅子及裝有鐵珠的鐵砂等器材,將每個動作加入輕微阻力,還會配合他們熟悉的歌謠,配合種種有趣的音樂節奏與動作讓課程有趣,讓長者開心度過課程時間,又能有效鍛鍊肌力與腦力,而這種運動模式甚至適合部分肢體不便者。
 台北市執行這項計畫後發現,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長輩在參與課程後,養成穩定的運動習慣,抽樣調查還發現每位參與者的功能性體適能指數平均上升27%,8成以上的長輩,都感覺到下肢柔軟度有明顯提升,訓練柔軟度更能改善僵硬的程度,減緩老化速度。
 運動是促進健康、延緩老化及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最經濟、效果最好的處方,尤其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時常參與運動,不但可以增進銀髮族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增進其身體與心智的功能,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同時可以使逐漸退化的身體功能得以改善,因此替地區長者營造運動的好環境,絕對是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