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迭有傳出校園遊樂器材的設置與管理欠妥,致使因發燙、銳利或撞擊而肇致公安意外,在校園環境中留下一記陰影。
衛福部去年一月廿五日修正施行「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舉凡室內和戶外的兒童遊戲場,其設計、製造、安裝、檢查及維護都須符合國家標準規範,以及經主管機關審核完成備查,並隨時維護設施安全,防止兒童意外發生。
儘管法規明定在案,但間有校園泰半以缺乏經費為由而等閒視之,或是把安全問題歸咎於學生,認為意外的發生是渠等不當使用、或是爭先恐後所致,應該自負責任,甚至主張不去使用就不會有意外的發生。但事實上,縱令有在遊具旁設立警語或標語,不代表學生就能完全明瞭,也不等於學校責任的豁免,遑論是營造友善的校園;況且,何謂「適當使用」,更有賴校方教導指陳,給予正確使用觀念的培育。
遊戲場所該如何管理才算是服膺安全原則,在諸多法規命令中均有詳細提及,這些要求不僅是健康環境的最低限度,也是對孩子們的有效保障,畢竟都是父母親心頭上的肉,沒有人會願意子女平安出門卻負傷返家。在少子化的環境下,各級學校若有志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就讀,在這項環節的營造上就不能忽略,不能放任遊具的風化毀損而不顧,畢竟魔鬼隱藏在細節裡,若無法在小處著手,又何以叫家長們信服能在大處著眼。
據消基會統計,學校遊樂設施最常見的缺失為「安全空間不足」、「誘陷」(指造成小孩軀體懸空、頭頸卡住的狀況)、破損掉漆、地面防護不佳、設計不當等。是以,學校遊戲器材來日更新或修繕,應積極考量材質、建置年份、器材使用狀況、設置位置及安全距離等指標為改善方向,並試辦設置特色遊材或感官遊具,以添增遊戲上的樂趣與安全。
有道是:「一座良好的遊戲場提供學童良好的成長、發展和學習的機會。」由於北疆氣候潮濕多變,加上遊具使用的學生眾多,損壞的機率相對較高,建議校方和管理者必須定期作檢查,當發現有損壞時,應立即停用並盡速維修,避免學生因使用已損壞的設施而受傷,才能建立一個良好而安全的學習環境。
社論/響應檢察長呼籲 反賄選及投票部隊
- 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