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手作步道還大自然原貌

  • 2018-11-14
 對於土地與大自然環境最虔誠的反省,手做步道概念引入台灣十年後,今年也開始在馬祖植下一顆種子,由東莒魚路古道出發,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利用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透過眾人的力量,以符合周邊自然環境的目標和方法,維護和修復步道,還大自然最美麗的容顏。
 自然景觀豐富的寶島,幾十年來在台灣人推動觀光的思維邏輯下,出現了許多破壞自然環境的建設作為,像是水泥步道與假木頭欄杆、水泥涼亭,當然還有近年各縣市視為觀光靈藥的天空步道、纜車或水泥、塑膠花、光雕拼湊的親水步道等,都在大自然環境下留下無法抹滅的破壞痕跡。
 蓋硬體拚觀光的思維在台灣深植不移,但任何硬體景點缺乏周邊自然景觀,依舊無法吸引人們長久的青睞目光,因此即便聲量很小,也開始有民間組織不遺餘力的開始推動保護自然景觀的各項作為。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06年引進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經驗,開始在台灣推動手作步道,其精神是先瞭解在地生態、先民文化及傳統工法智慧,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特性,找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路線與工法,採人力方式,運用現地材料及非動力工具輔助,減少機具使用與外來材料搬運,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干擾,以及減少地球自然資源取用與鋪面硬體造成棲地切割效應的原則下修建步道,非常適合臺灣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環境。
 這條橫跨美東十三州,全長兩千多英哩的阿帕拉契山徑步道,數十年來靠來自各地的義工維護整建,堪稱地球上最偉大的奇蹟。由志工人力手作的步道,維持著天然土徑,卻不會積水泥濘,並且由於其柔軟不傷膝蓋,支持著許多健行者完成夢想。台灣推動手作步道計畫,當然經歷許多的挫折與溝通,台灣缺乏類似美國的國家步道系統法的支援,因此在台灣推動初期,就以英國與歐陸的工作假期概念為主要推動模式,結合社區生態旅遊,政府負擔必須的工具、材料、專業資師等經費,參與志工自行負擔食宿交通等,營造一種共利的模式。
 歷經超過十年的努力,台灣在手作步道的努力確實獲得肯定,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就邀請國際設計大師蕭青陽擔任製作人,執導《淡蘭古道》系列形象影片,並榮獲首屆世界步道大會影展片(World Trails Conference World Trails Film Festival),在全球步道組織面前推薦台灣的淡蘭古道。
 在獲得風景區管理處及林務局等官方的認可與協助後,手作步道開始朝向制度化、專業與常態化發展,除了利用工作假期協助各地區發展旅遊外,國家公園也開始組織步道志工,甚至與大學端的通識課程結合,引導青年學子藉由手作步道與大自然重新連結,成為環境教育的重要篇章。
 魚路古道曾是早年大浦村民為縮短到大坪的路程而開闢的小徑,被遺忘了許多年,十幾年前才在社區鄉親的手中慢慢呈現,但自然的步道除必須考量環境生態與人文歷史外,還必須常態維護,馬祖步道有著依山面海的絕佳景致,只是常見毀損或年久失修的情況,僅仰賴公部門的維修並非好辦法,手作步道也許是一個雙贏的好辦法,值得其他社區效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