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幾年前衛福部對全台數千名老人進行的老人狀況調查,意外發現六星級的養老院並非他們喜歡的養老地點,超過六成五的老人仍然希望可以和子女住在一起,即便無法住在一起,也希望可以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因此中央政府的老人安養政策就以在地老化、社區關懷為主軸,希望讓長者可以在地生活、在地養老,而此時如何落實社區關懷照顧便成為銀髮照護政策重要的一環。
高齡化與少子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日本近來傳出「無緣社會」一詞,出自NHK二千年拍攝一個追溯孤獨死的案例紀錄片,生前如何失去人際社交關係、親人關係與故鄉的關係,八年過去了,但這個現象不但沒有變,更在其他國家陸續發生。
同樣位處亞洲的南韓,近年來因為貧窮與孤獨造就老人極高的自殺率;而在崇尚個人主義的瑞典,原本獨居是社會文化推崇的正面象徵,而當事實與社會鼓吹的象徵意義不符時,人們並沒有勇氣承認或是對親人發出求救的訊號,也因此內心的孤獨感更深。英國在今年初則正式任命體育與公民社會政務次長為孤獨事務大臣,首相梅伊正視這個問題,並表示這是個現代社會生活的悲哀現實。
英國接著宣布將投入約新台幣八億與慈善團體共同打擊孤獨,其中超過四億用在讓社群關係更為緊密,像是打造一些空間作為社團交流之用,資助科技計畫讓身處偏遠的人有辦法與人溝通,甚至是改善交通讓人與人交流更加容易。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老人社會,每七個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老人,因此對於老人照護的政策推動,從中央到地方都列為重大政策,除了對於失能者的長照政策外,讓健康長者活耀的在地老化就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標。
衛福部自94年開始結合在地民間團體與志工夥伴,積極推動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就近提供健康長者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及餐飲服務,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截至106年5月底止,全國計有2,710處。而馬祖登記在案的有七個據點,各鄉均有分布,以南竿有四個據點最多,近年來推動老人共餐、送餐及到府關懷,都發揮極大的作用。
在台北市有些關懷據點運作非常成熟,據點內有廚房、健身器材、圖書館,長者在這裡可以玩高智爾球、Wii,活動筋骨,公衛護士也固定來幫長者測血糖,傳授養生方法等。另外,許多志工都是在地長者擔任,每天固定時間到行動不便的獨居者家中巡守走動兼送餐,學生放學還可以到據點接受課後輔導,長者不但可以發揮己長照顧其他人,更藉此擺脫自身的孤獨感,自助又助人可謂成功的典範。
社區關懷據點在台灣,已經成為維繫長者情感的最佳網絡,也已引起同樣面臨老化挑戰的其他國家關注,像是韓國人就相當驚訝台灣有免費的社區志工,更羨慕台灣可以動員如此龐大的志工能量,而日本、丹麥等老化國家的社區力量也不及台灣。
社區關懷重新拉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多一句問候,多一句關心,帶領長者走出家中,健康在地養老就不會是句口號,馬祖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緊密牽絆,落實社區關懷,馬祖可以成為最幸福的長者安居之島。
社論/落實社區關懷 讓我們老在一起
- 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