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共同為維護空氣品質盡份心力

  • 2018-11-22
 空氣品質關乎民眾健康,台灣秋冬兩季多被稱為空污季節,中央氣象局歸納空氣品質不好主要原因有兩項,一是擴散條件不佳、二是境外空污物影響,前者來源為固定污染源、移動污染等本地污染源產生的空污物,後者則為東北季風帶來的境外污染物。
 污染空氣中充滿許多懸浮微粒(統稱PM,含有粗及細懸浮微粒),造成健康影響大於其他任何污染物,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並包括懸浮在空氣中之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因粒徑小,可深入肺泡,並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可引發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增加肺癌的危險,而易感性族群會受到更大的危害。
 為防治PM2.5,政府致力解決工業、移動及其他污染源,提升發電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加強管理柴油大貨車、淘汰二行程機車,進行餐飲油煙、營建及堆置揚塵管制,全力改善空氣品質。但空氣污染來源眾多,無法靠單一污染管制措施獲得成效,必須凝聚全民共識,以及政府、民間和社會團體的齊心努力。
 民眾可於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耗能行為來降低排放PM2.5,例如多選用水煮或清蒸方式來烹調食物,降低PM2.5暴露,烹調時應使用排油煙機,避免吃燒烤類食物。多選擇天然纖維材料或環保衣物,減少石化原料製作的化學合成纖維衣物。加強環境綠化、節約用電。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步行或騎腳踏車,降低汽機車廢氣排放及能源消耗。珍惜紙張的使用,可採用再生紙或電子化。多加入環保活動、宣導環保祭拜方式,少焚香、燒紙錢,進行減量、集中焚燒或選擇環保炮竹。
 此外,為減低空污對身體的影響,民眾可隨時注意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面臨空氣品質不佳時,建議出門戴上口罩,由戶外返回家中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時關閉門窗,以降低PM2.5暴露,同時也要縮減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期及路段,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民眾平常應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適當的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