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新海洋垃圾的可能解方,來自五年前一位19歲荷蘭少年的決心,當現代多數年輕人沉迷3C時,卻有人以如此年輕之姿,挑戰成年人都說不可能的任務;五年前的決心,已經在今年實際執行,一艘海洋實驗船拖著一條六百米長的巨大管子,沒有任何鑼鼓喧天的儀式,悄悄的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下通過駛向太平洋,要開始展開一場人類清理海洋垃圾的可敬任務。
海洋垃圾有多可怕,相信身處馬祖的鄉親都深有所感,每年隨著風向的轉變,馬祖各澳口海灘都有機會成為垃圾場,而垃圾的來源來自四面八方,鄰近的大陸是最大元凶,但隨著大海漂來的垃圾卻無法可管,但無論你是不是海漂垃圾的肇事者,人類都是最後的受害人;但截至目前為止,海洋垃圾處理的議題,還僅存在科學家的研究項目內,面對大海的沒有邊境,多數人只能以淨灘的治標方法為之,提不出任何良策。
日前媒體報導觀光勝地印尼峇里島,因為過多的觀光客湧入,海岸線被大量垃圾掩蓋,讓印尼成為中國之外,全球海洋垃圾第二多的地區,知名的Kuta沙灘上充斥著飲料吸管與食物包裝,破壞美麗海灘的兇手就是享受海灘美景的人們。峇里島三大海灘被印尼政府宣布進入垃圾緊急狀態,每天派出七百名清潔工沿著海灘清理垃圾,又出動35輛貨車每天載運近百噸的垃圾至垃圾掩埋場,但悲觀的是第二天又見垃圾充斥。
塑膠垃圾流向海洋問題很大,不但阻塞城市水道、增加洪水的危險,並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誤食死亡,而人們吃進這些遭受汙染的海洋生物健康也堪慮,這樣的警訊似乎尚未引起人類的覺醒,多數人依舊故我。唯竟然有一位20歲不到的年輕人化決心為力量,休學投入這項看不到盡頭的海洋垃圾清理工作。
Boyan Slat 離開大學後,成立荷蘭海洋潔淨基金會,更提出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的概念,在網路上募資超過二千萬美元,吸收志工與專家投入。海洋吸塵器的概念,是以全長超過600公尺的巨大管子,在海面上築起一道深3公尺的飄浮式U形圍欄,透過海風、洋流驅動,將大大小小海洋垃圾通通攔截,再交由船隻數個月定期清理一次。在接受外媒採訪時,Boyan Slat 提到,研發海洋吸塵器的途中,經歷過很多困難,也繞了不少彎路;最初海洋吸塵器計畫用於清理海上漏油,但很快就發現這不可行,期間經過上百次測試、改進,才終於成就此次在舊金山啟航的海洋吸塵器 System001。
另外,海洋吸塵器配備太陽能燈、避撞系統,以免船隻誤入圍欄內,且能透過鏡頭、感測器與衛星連線,實時將位置、狀態等資訊提供給管理中心;而這個裝置也不會對好奇而過來的海洋生物造成任何傷害。有18名工程師、海洋生物學家、海洋學家、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隊持續陪同,並7星期換班一次,直到海洋吸塵器能如期運作為止,最終的目標是讓海洋吸塵器獨立在海上捕捉垃圾。第一艘進入試行運作後,該基金會已開始就試行的情況修正製造第二艘海洋吸塵器,未來的目標是有50個海洋吸塵器在太平洋垃圾帶中執行任務,早日完成清理海洋垃圾的目標。
馬祖無疑是海漂垃圾的受害者,每年辦理無數場的淨灘活動,清理數百噸的海洋垃圾,即便垃圾上的簡體字標示著垃圾來源,也無從遏止,大陸沿海養殖魚業產出的保麗龍碎屑更是海洋生物的大敵,馬祖清理出來的外來垃圾,不但需要大量人力處理,有的還需送台灣處理,耗費大量成本。海漂垃圾難解不代表無解,荷蘭少年的創意與執行力已帶來些許曙光,也許在清理海洋垃圾之餘,人類更需要減少垃圾,更要杜絕百年不滅的塑膠垃圾。
社論/海漂垃圾的可能解方
-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