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環境改造及空間營造在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動下,已成為社會改革的主流運動,更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優質的生活環境空間、健康的生活品質層次,成為普羅大眾共同的需求指標;在社區自主的潮流下,讓社區環境的營造,透過社區自主性的參與、經營、管理,將更能發掘出不同的社區特色,權衡居民的意見,達成社區居民對環境改造與空間營造之共識。
社區營造推動多年,但實施多年下來,成效仍有限,各地的社區營造推動至今,已從過往之基礎環境改造、文史研習、人才培育、資源調查、逐步邁向景觀
風貌營造、文化創意產業及福祉社會之重構歷程。社區發展的各項建設多係仰賴政府的補助來做,然而,政府財源一向不是很寬裕,如何強化社區的組織與運作?如何啟發民眾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如何運用鄰里社區甚至社會的資源?值得我們去關心、去探討的主題。
「村里、社區」是發展地方特性的營造組織,為了讓村里、社區逐漸具備自我營造的能力,政府應適時扮演激發社區力量及社區資源整合的推手,建立民眾清新、健康的環境價值觀及達成支持性的環境改造為目的,激勵居民參與執行社區事務,營造新的社區環境,以嶄新的構思,創造魅力,展現出社區的活力。讓社區營造能永續經營落實於社區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成為一個普遍的觀念及習慣。
社區營造的推廣計畫,它所代表的並非僅是一個計畫,而是一種精神,希望能永續經營落實於社區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成為一個普遍的觀念及習慣,透過這種精神的展現,強化民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之意識,擴大草根參與層面,營造一個「永續成長、成果共享、責任分擔」的社會環境。但是,一個政策的既定和執行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紙上談兵和實務的推動絕對是相對立,往往是因為執行過程的偏差,而產生誤導,終使一個政策完全變質。因此,社區必須有所體認與自覺,透過大家彼此學習、教育,進而營造出一個理想有生命、有活力的社區,使社區居民跟上時代社會的脈動,開創更美好的理想社區願景。
馬祖推展社區營造理念與願景規劃,可以透過傳承、交流,引導社區工作者突破以往自我摸索的經營模式,尋找出新的方向。此外,社區經營的長遠意義就是人才的培育與服務回饋,社區的領導者能擁有好的創意、好的企劃、好的團隊,才有能力對政府部門的社造相關政策提出建言及有效運用社會資源與技術,進而透過相互的交流與學習,落實由下而上的理念,深耕社區,完成整體空間之營造及居民安全生活環境之改善。馬祖要持續發展進步,要讓社區力量成為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社論/經營永續馬祖 從小社區做起
- 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