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扭轉施工最大思維 環境品質第一優先

  • 2018-12-06
 津沙海堤一案及近日主幹道陸續開挖影響交通,部分民眾開始在社群軟體上表達不滿;縣長劉增應特別在主管月報上表示,海堤斷裂是因為廠商開挖之後沒有設置圍堰,漲潮之後海水就掏空地基,指示往後加強工程管理,督促施工廠商不可便宜行事,也呼籲要扭轉施工最大傳統思維,要求往後施工單位不僅要減少對交通的影響,周邊環境更不能髒亂,才能確保良好環境及觀光品質。
 公共工程是地方建設的基礎,也是展現民眾生活魅力的最佳平台,有良好的工程與建設,不僅能帶動相關產業,滿足人民的安全住居、交通的需求,也象徵一個地方的進步。
 我們認為,工程品質之良窳,是人民最能切身感受政府施工品質,也是施政效率的指標,尤其現在力舉觀光立縣,但放眼過去,工地周遭的環境依舊髒亂,工程車經過的地方就是泥濘,以往美麗的儲水澳櫻花大道,近日卻整個蒙塵,乾淨的路面也變得污損不堪,讓路過的鄉親直搖頭。
 施工管理往往與營造業者及施工人員心態有關,常見狀況是施作馬虎、未按照程序施作、技術不到位等,其背後原因有可能是設計或工程費過低,廠商利潤不高而犧牲品質,或缺乏品管要求,終至造成雙輸。只要監造不確實或疏忽,就會產生不良的工程結果。
 因此,如何提升施工時的環境管理,提升公共工程口碑及降低對民眾生活之影響,實為不可輕忽之課題,公部門責任重大,為了公共安全、民眾權益,參與工程建設的業者必須強化施工管理,包工程有利潤雖為天經地義,然絕不可為了提高利潤而失去道德與信用。其次,設計者則須從了解環境著手,掌握使用者或業主需求,且監造必須落實,才能減少弊端。
 科技日新月異,社會急遽更迭,在此多元、快速求新求變的時代,民眾對於生活與環境品質的要求相對地亦不斷提升,公部門要秉持著謹慎務實、誠懇親切的態度全力以赴,創造出優質生活空間以獲鄉親認同,提升整體品質更能確保觀光亮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