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可嘗試增加流動借問站

  • 2018-12-08
 交通部觀光局2018最佳借問站長票選開跑,推動友善旅遊服務借問站至今邁入第5年,目前全台已累計超過450個提供在地貼心服務的借問站,馬祖地區也有5個借問站,設置以來也服務不少遊客,但以馬祖地小島散的特性,且自由行遊客不斷增加的趨勢,更適合推流動借問站,化被動為主動,由身著服務背心的工作人員巡迴島上主動找遊客提供必要適時的各項諮詢服務。
 近年來馬祖各島自由行遊客大量增加,經常看到遊客騎著機車在半路上或叉路就停在路中央看地圖或打電話,遊客對地方地形路況不熟是理所當然,但此舉可能增加道路行走的危險性。某某景點要怎麼走?機場碼頭在那裡?最近的廁所在那裡?等等,這些都是遊客無法在遊程中馬上得到答案的問題,此時若有機動巡迴的服務導覽人員可詢問,對遊客而言會是更貼心的經歷。
 目前馬祖地區各島都僅有一至二個借問站,普及率不足是最大問題,而借問站的設置需民間主動配合,政府應設法在各島廣設借問站,在此同時運用流動借問站來彌補固定借問站不足的缺口。流動借問站的立意構想是化被動為主動,地區各島的面積都不大,巡迴服務人員騎著機車趴趴走,當巡迴人員在路上碰到時可以馬上提供遊客最有用的相關資訊,這是馬祖推動友善旅遊環境更進一步的具體作為,對錯過借問站的遊客而言應更實用。
 借問一下已經成為國內外旅客最暖心的招呼語,透過各地借問的服務讓遊客對陌生的環境更有安全感,提升借問服務的效益對馬祖觀光服務的形象影響至鉅。政府的資源人力有限,流動借問站要上路服務需要的是人,若能有固定經費雇用專業導覽人員最好,或是透過志工的培訓以及民間社團組織的動員協助亦可。總之以目前馬祖各島的借問站設置密度而言,真能讓遊客受益的程度恐怕有限。馬祖景區特性與其它地方不同,固定的借問站是在等人來問,而流動借問站可主動出擊找人來協助解決問題,在推動的實務上馬祖要比其它地方容易多了。
 創造友善旅遊環境不僅是口號,近年來地方政府以及馬管處致力於提升馬祖觀光服務形象,包括公廁的全面品質提升、多國語言的導覽解說牌設立、遊客中心的服務項目增加、各島借問站的成立等等,但最終要達到友善旅遊景點的目標關鍵仍在於人,從第一線的觀光從業人員到公部門的行政服務,乃至於在地居民,都要有正確的服務觀念與態度,每個人都可以是被問的對象,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有可能協助遊客,如此便能打造馬祖成為安心旅遊環境,甚至成為馬祖觀光的招牌。觀光局的借問站立意良好,因應台灣發展為旅遊大國,觀光服務的品質提升需要更多創意與實際行動,馬祖的流動借問站或可成為引領風氣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