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關懷新住民 共創好生活

  • 2018-12-09
 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截至今年上半年止,各縣市出生嬰兒生母國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之比率,以連江縣8.04%最高,顯現新住民家庭已逐漸成為連江縣主要人口群的趨勢。外籍配偶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各縣市新住民人數增加已是存在的事實,由於風俗文化以及語言的差異,新住民的適應問題需要大家來共同關心。台灣是個多元包容的社會,外籍配偶也是台灣的一份子,政府應該提供新住民長期、穩定的教育課程與關懷措施,幫助其適應在台灣、在馬祖的生活。
 很多外籍配偶從很遠的地方嫁來,在台灣結婚生子,成為「新台灣之子、新馬祖之子」的母親。但由於交往時間短促,雙方對於家庭、婚姻等,都有不同的認知與期待,加上文化、社會結構等環境因素,容易出現價值衝突與溝通不良情況。 目前,各地方政府除了積極協助解決新住民及其子女所面臨的問題,建構全面照顧與輔導機制之外,還可以鼓勵相關單位透過多元教育的課程規劃,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藉此幫助國人具有國際關懷的理念,也促成新住民及其子女更順利得到多元協助而融入台灣的社會與文化。
 若與十多年前相比,顯示這幾年來,不論是東南亞籍或是大陸籍,新住民在台灣的處境都有所改變,而且愈來愈好;移入的新住民本身的人力資本也有所改善。未來可預期新住民的弱勢處境可以改善,但要達到與臺灣民眾家庭一樣的經濟水準還有待努力。而且,台灣民眾對新住民的態度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有愈來愈多的民間團體投入相關工作,加上政府宣示要加強新住民的照顧,使得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不斷進行新住民的權益保護工作。
 國人對於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已漸漸改觀。部分的新住民其實很有能力,有些較有能力的新住民也開始為其他有困難的新住民提供就業機會。對新住民的照顧是引導他們生活適應的重要方式,新住民的人權、基本生活、職業、工作、教育才能受到關注,更重要的是整體社會不宜有歧視新住民的刻板印象才是。著重培力這些在台灣生根的新住民,建立新住民彼此互助的網絡,讓其在台灣適應生活後,進一步做到社會參與,甚至回饋社會,呈現多元文化的完美融合。
 每位國民都應學習包容,以及認識多元文化的重要,超越族群,重新展現台灣移民社會的熱情活力。總之,台灣的新住民人數逐年增加,相對的,政府及有關單位宜掌握他們的教育及社會需求,適時規劃適當的教育政策,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及需求,讓他們更融入台灣的環境,更接受與喜歡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