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擁抱經濟共享 跟上科技的演進

  • 2018-12-11
 短短數年間,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浪潮在世界各地不斷升溫,不但衝擊傳統商業模式,更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帶來前所未有的個人化體驗。共享經濟的崛起,是一種新型的消費意識形態。共享經濟讓大眾只需透過網上平台,便可瞬間與陌生人連接,互相「分享」或「出租」任何物品,甚或無形的資源,如知識、技術和服務等。
 「共享經濟」指的是以租賃取代擁有,亦即喝牛奶不必養一頭牛。由於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消費者可以從網路上取得各種資訊,從訂旅館、餐廳到租車,還可以查詢出租者與使用者的記錄,並在線上付款,從下訂單到付款,彈指之間就處理完畢。在台灣,也有相同共享概念正在萌芽成長,人們不再追求快速增長和擁有大量私人物品,轉而追求簡約生活,在私有和私生活中有無法滿足的願望,透過共享獲得,獲得心靈與物質層面的滿足,促進空間的利用並加強人際關係的交流,增加了生活的各種可能性。
 近年世界各地大力鼓吹善用社會資源,加上互聯網及數據分析等技術愈趨普及,令共享經濟模式得以蓬勃發展。從民眾生活角度看,由於閒置資源被廣泛分享,民眾擁有物品的重要性下降,所以能以較低的經濟成本,甚至零成本借用物品。這無疑能惠及經濟能力較低的基層人士,改善他們物質上的生活素質。此外,在將閒置資源互相分享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會大大拉近,或會重現以往守望相助的情境,促進社區的溝通網絡及人際關係,提升人與人的聯繫感和心靈層面的生活素質。
 從環境角度看,「共享經濟」能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它強調分享閒置資源,令每件物品得以充分善用,配合當代環保原則。共享經濟讓資源的重新分配變得更有效率,有助減少浪費地球資源。共享經濟正在悄然改變甚至顛覆著傳統商業模式,如今正迅速從最初的交通、租住滲透到金融、餐飲、物流、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面對「共享」的潮流,基礎建設非常重要,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共享經濟來勢洶洶,馬祖地區目前可能尚無力建立自己的共享經濟模式,但必須正視共享經濟潛力,繼而轉換思維,嘗試是否可以利用共享經濟帶來更多的商機或者收入。地區公部門應該要提早進行準備因應,一方面公部門是執法者的角色,由於目前我國對於共享經濟的規範並不明確,中央相關規範訂定牛步,使得共享經濟成為一種灰色地帶,如何保障既有業者利益、維護消費者權益同時兼顧新經濟模式的發展,相關單位應儘早思考這個複雜的公共管理議題。另一方面,政府也是興利者的角色,因此如何利用共享經濟的特點,整合馬祖現有旅遊資源,做大馬祖觀光市場,也是公部門可以嘗試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