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只是圖書館

  • 2018-12-12
 科技發達閱讀不一定要透過書本,隨著實體書店經營不易,開始一間間的倒閉關門,書店街已經逐漸消失在台灣社會,惟台灣各地圖書館開始擔負起推動閱讀風氣的工作。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全國有一千三百多萬人是圖書館的讀者,相較十年前增加四成六,而圖書館的便利與多元化發展,也讓圖書館不再只是圖書館,更成為許多人閒暇的好去處。
 現今圖書館早已不再只是圖書館,必須成為一個持續成長的有機體,不斷強化服務與內容,位於荷蘭登海爾德的「School 7 in Den Helder」是2016年啟用的公共圖書館,今年獲得國際圖書館協會的「年度全球最佳圖書館獎」首獎,成為世界最棒的圖書館,改建自1903年的U型建築的School 7先後曾經是學校與電影院,而除了最基本的借書服務外,其他還設有演講廳、咖啡廳、書店、兒童空間等,讓知識透過交流得以多方融匯。
 台灣的圖書館這幾年開始進入改建潮,新建的圖書館幾乎都能成為當地的特殊建築景觀,像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就是台灣首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再如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全園區使用清水模建築,以清水模泥土牆面搭上菱形幾何圖案,並裝有抗輻射耐熱玻璃,兼顧節能與美觀,更獲得台灣2012年建築獎佳作。
 圖書館除了硬體建築的大幅改變外,服務內容更是無法同日而語,新北市立圖書館首創24小時服務,國資圖則是引進機器人自主運書,現在更有導覽及說故事機器人,過去的一卡服務也進入到人臉辨識。至於可以出借的品項,早已不限於書籍及錄影帶,還可以借玩具、種子、借服裝,甚至結合自造者動手實作的精神,今年四月新北市自造者空間暨工具圖書館正式啟用,配置有各式各樣的手作工具,甚至包括大型木作用鋸台、帶鋸機等,只要事先預約,就能在專人協助下完成自己的手做作品。
 世界上無奇不有的服務開始在圖書館落實,二千年在丹麥出現一種新的圖書館類型-真人圖書館,推動的是對閱讀觀念的改變,把人也當成一本書,現在這樣的做法也被引進台灣,像是新北市立圖書館或是大專院校的成大圖書館都開始試辦,把人當成書,讓真人圖書和借閱者直接對話,分享人生經驗,成大第一次辦理就以東南亞移工為主題,新北市的「真人圖書館」,則邀請到各個領域、不同生命經驗的「真人圖書」,和民眾面對面溝通分享,讓閱讀更具臨場感。
 當然現在也有許多不同主題的私人圖書館,像是松菸內有一個空間叫做「不只是圖書館」,由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打造,其中藏書以國內外最新的設計期刊為主,並收藏了藝文相關的學術研究和論文可供民眾翻閱;「Boven雜誌圖書館」即便隱身在地下室也吸引了無數喜歡安靜和私人空間的雜誌迷們前往。
 圖書館不再只是讀書或借書的空間,在現代內多元快速的生活中,它開始扮演更多服務的角色,更提供現代人安適休閒與工作的空間,隨著不同主題的設計,圖書館開始擁有不同的生命,當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吸引大家走出家中,接近知識,畢竟閱讀力就等於競爭力。馬祖圖書館這幾年也透過改建,可以提供不輸本島的服務品質,更舒適的閱讀空間,絕對是大人小孩的週末假日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