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曾播出一部紀錄片,紀錄澳洲搶救剩食組織「澳洲豐收」所做的努力,透過不斷增加的冷凍貨車,將募集而來的剩食,配送到澳洲各地七百多間的慈善機構,甚至在去年成立超市,讓需要的人取其所需,並依照自己的能力決定支付多少金額。食物浪費已經成為全球糧食重大危機,國內也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新北市成立惜食分享網,環保署則獎勵惜食分享餐廳,希望推動這樣的理念,讓大家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食物。
原本應該是被吃進肚子的糧食,到底有多少成為被丟棄的垃圾,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每年供人類食用的糧食產量中,有三分之一(約13億公噸)遭到耗損或浪費,這個數字還可能被低估。當世界每九人就有一人營養不良,每分每秒都有人類因飢荒而死的同時,我們如何能夠浪費盤子內的任何一點食物。
五年前英國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出版一本《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甫出版就引起全球譁然。他在TED演講中舉例說明,以九片餅乾來象徵全球糧食一年的供應量,有一片早在農場出貨前就已浪費掉,有兩片化成吃飼料的牲畜糞便與熱能,到了零售及消費端又丟棄了兩片,到最後我們能吃到的就只剩四片。換句話說,全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糧食被浪費掉,卻同時有十億人口勒緊褲帶、挨餓待斃。
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有浪費食物的情況,但檢視食品鏈中浪費卻無所不在,舉例來說,供應早餐店三明治的麵包廠,為了莫名的理由,一條土司被去頭去尾又去邊,百分之二十的新鮮優質吐司就這樣被浪費,倘麵包廠一天生產一萬片土司,就有二千片被無端捨棄。
如果來到食品鏈的源頭,也依然可以看見浪費的諸多景象,在英國每年有百分之二十五至四十的蔬果,雖然營養味美,卻因為尺寸、顏色、形狀、長相等不符合超市嚴格的外觀標準,而被超市拒收,然後就被無端銷毀。在捕魚現場每年有2000公噸因混獲而被拋回的魚隻,其中七、八成因而死亡;在牧場牲畜吃掉全球四成的穀類,但因消費者不具備從頭到腳、從內到外烹調及品嘗的能力,因此讓已經消耗諸多穀類的牲畜,卻變成剩食進入垃圾場。
打擊食物浪費議題開始被國際注意,法國就通過反食物浪費法,禁止大型超市丟棄食物,超市必須採取措施防止浪費食物,以及必須將未售出但仍可食用的食物,捐給慈善團體、餵飼動物或用來做堆肥。台灣雖然回收的廚餘有六成五拿去餵養豬隻,但其實回收率不到一成,多數廢棄的食物一樣成為垃圾。
早期馬祖因為物資缺乏,其實都有惜食的觀念,總記得小時候一條香蕉黑成炭,一樣是餐裝上的食物,食物沒吃完不能下桌,沒吃完的菜下一餐一定會再度出現餐桌上,這樣的情況每家都一樣。
時至今日,馬祖與台灣同步享受著一樣豐富的食物,同樣也面臨著食物莫名的浪費,為惜食做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像是適量採買,吃多少煮多少,剩菜殘羹再料理,直接跟農夫買,做家庭堆肥或廚餘回收,鼓勵孩子吃光碗裡的食物等,讓惜食成為生活習慣,才能永續我們的生存環境。
社論/讓惜食成為生活習慣
- 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