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韓國瑜曾提出的「讓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口號,不僅適用於艷陽高照的南台灣,位處北緯23.5度的馬祖也相當適用,是我們戮力追求的遠景與理想。
由於環境與天氣的多變,使得交通工具載客率受影響,連帶造成觀光產品在行銷攬客上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雖然我們力邀各界行銷好手同遊馬祖,藉力行銷推廣北疆之美,但在觀光市場上仍必須積極用科學方式找出我們的定位角色,真正找到屬於島嶼的方向。
過去大家奉行且耳熟能詳的4P行銷理論,不斷強調商品(Product)、價格(Price)、通路(Place)及行銷方案(Promote)等四大元素,但套用在現今變遷的競爭商場,將有所扞格,難以有效擴充利基。當今市場大家都在喊要把餅做大,但首要面對的核心,必須思考究竟我們的主要顧客群體在何處,做出不同類型的市場區格,找到合適的發展定位。
行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很喜歡問經營者一個問題:「你們想要把商品賣給誰?到底誰才是你們的顧客?」席爾斯(Sears)百貨的幹部曾認為,為擴大市場,目標是將所有的人當做是顧客來推廣。科特勒追問,是否每一個人都曾去消費與光顧;得到的答案卻是否定的。科特勒認為,與其亂槍打鳥式漫漫長夜的宣傳,不如精準針對特定客群來設計與規劃,方能真正有效的延展商機。
科特勒在《行銷學原理》曾提到,「有效的行銷,是針對正確的顧客,建立正確的關係。」事實上,觀光也是一種商品的經營,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讓所有遊客滿意,甚至八面玲瓏的顧及所有訪客的需求,必須仔細觀察整體趨勢,找出馬祖旅遊主要訴求的客層,才能進一步建立起品牌認同與口碑。好比說高空彈跳、滑翔翼體驗、溯溪泛舟是吸引喜愛冒險與挑戰的客群,從中體悟生命成長;遊憩樂園帶來家庭、親子同歡,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藝文特區、秀麗風景,很可能呼喚喜愛靜態漫活的族群,找回心靈上的沉澱。不論觀光商品是動態或靜態、平地或高山、人文或自然,都必有相對應偏好的群體,只要用心去經營,沒有推廣不出的景點。
客群的重要性並非意味馬祖的旅遊賣點只能做單一對象,而是必須清楚所包裝出來的特色究竟標的在吸引何人的青睞。的確,人潮就是錢潮,但若沒能理性的知曉各名勝賣點的主訴對象,仍認為人多就好,所賺進的鈔票將很快又消失;因為失去定位與特色的商品,無法再引起世人更多注目。
馬祖發展觀光是必走的路程,但我們不能急就章的經營,一味模仿其他地方的模式,只求快而無實益。我們不能只看到別人成功的經驗,片面的學習;必須取經的內涵,在於成功者背後如何細心擘畫這項旅遊亮點,以及縝密的思路。定位出來了,市場也隨之浮現;特色產生了,人潮自然湧入,貨品也銷出去了,馬祖自然也發大財。
社論/讓觀光賣得出去 人進得來 馬祖發大財
-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