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根據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揭開了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工作嶄新的斐頁,使文化資產經營管理的工作績效成為21世紀各國家文化政策所關切的新焦點。
世界經濟發展的腳步飛逝與社會瞬息萬變,在資本大旗揮舞下,許多歷史城市的文化遺產受到甚鉅的破壞與漠視威脅,致使諸多具重要歷史價值的傳統文化街區真實性逐步消逝。伴隨21世紀生活美學與城市文化維護的藝文風潮,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由早期消極搶救與冰凍式的保存論述,視其為債務負擔;轉為積極正面的城市軟實力,駐藏地方的歷史記憶與品味,象徵偉大市都的進步前瞻,文化的保存,衍然成為當今社會的瑰麗運動
為有效維護國家風景區觀光設施與環境整潔,避免風景區景點或觀光設施遭到破壞,觀光局曾公布「檢舉損壞污染風景區設施或環境行為獎勵要點」,對於檢舉在文化資產上塗鴉、噴漆、刻字及其他損壞觀光設施或污染環境行為,舉凡查證屬實者發給檢舉獎金,以喚起各界共同守護這得來不易的文化遺跡。
我們最大賣點之一就在文化觀光,積極維護史跡是全體鄉親共同責任與使命,肩負我們的發展命脈。徒法不足以自行,天然資產的保存維護不能僅單方面仰賴消極取締,對於不肖違規破壞者固然應予制裁,更應積極宣傳維護思維,使全體縣民意識到島嶼上的一景一物都富有無形靈魂與生命,能豐富點綴地方生命色彩,是帶領觀光工業的重要火車頭,而非只是山川流水。
誠如2005年《西安宣言》所指出,除了建築本體的關注與必要的修復外,更應該多花點經費與精力於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整頓與監控。文化產物的保存不能視為各個獨立的景點看待,必導入「群聚」概念思維,用文化圈的方式經營管理。具體來說,我們在經營文化產物時,要用更宏觀視野來看待,將層次範疇拉廣拉深,把景物周遭的影響納入規劃研謀之參據,並將物與人做一結合,擬具更為充裕完善的保護方針。
有道是:世界級的遺產象徵的是文化保存的高度,不只是觀光客的來客數。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如高牆般的法令,把資產的保育寄望在規範裡。當不斷在焦急觀光生意受天候影響之際,馬祖上下得先省思,當遊客來訪時,我們能給予什麼樣的感觸與驚豔,使來馬旅遊不只有難忘,還具有感動,觸起濃郁震波。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究竟是我們創造了資產,還是資產創造了我們。
社論/學會資產保存 是發展我們觀光的要務
-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