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南北大橋開啟馬祖發展新願景

  • 2019-01-05
 地方各界爭取多年的南北竿跨海大橋終於獲行政院正式核定,這座3公里的大橋跨越深槽區,對國內橋梁工程而言是新的挑戰,更對馬祖整體發展更具長遠影響。南北竿兩大島透過橋梁連結不僅是地理上的串連,也是經濟生活圈的重整,建橋政策的核定為這項馬祖的世紀工程開啟關鍵第一步,未來要真正看到落墩拉索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期望中央政府持續在政策、法令以及經費上支持,讓鄉親美夢成真。
 南北竿跨海大橋被視為馬祖的「百年期待、世紀工程」,馬祖約有1萬3000多位居民,逾7成居住在南北竿,兩島之間交通都靠船隻接駁,大橋完工後南北竿僅需3至5分鐘車程,大幅縮短島嶼間交通時間,冬天海象不佳時更能免除搭船不適與不便。但建橋的最大效益是兩島的資源整合,很多原本需要兩套的設施可省下一套,這對於地方長遠發展與政府永續經營而言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現存的兩座機場可擇一優化改善,關閉的機場土地還能釋出做為其它觀光用途,對於地小島散的馬祖而言,一座橋增加的不只是可運用的土地面積,更是產業翻轉的新契機。
 規劃的南北竿跨海大橋經費約120億元新台幣,對於中央而言或許不算大錢,但對財政向來拮据的馬祖而言可是一筆天文數字,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跨海大橋主要考量還是經費過於龐大,若沒有中央的首肯與支持,馬祖鄉親斷難圓這世紀之夢。行政院的政策核定代表中央施政的決心,但此類重大的公共建設必然有其一定要走的程序,預估從核定到實質動工至少需時3至5年,接下來需要克服的問題還是得由中央配合點頭才成,其中最為關鍵的仍是目前台灣地區橋梁施工的總體能量與技術。南北竿大橋在國內算是第1座跨越深槽區的大型橋梁工程,以台灣目前的施工機具能量恐難應付,因此未來引進臨近國家的造橋技術與機具會是南北大橋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
 橋梁是人類為了解決跨水或越谷的地形障礙,建成架空通道來溝通兩地,使兩地民眾或車輛能經由橋梁來往暢通無阻,橋梁縮短時空距離,增進了人類感情,帶動了世界文明發展,很多國家或地區因為橋梁搭建而重現發展契機的案例,這也是近年來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不斷建橋的主因,橋梁在改善交通方面貢獻卓著,而交通正是任何地方要發展的首要建設。
 橋梁除了在交通連結上扮演重要角色外,其特殊造型所帶來的觀光效益也不容忽略,大型橋梁往往會是醒目的地標,因此未來南北大橋在設計上必須要有景觀的考量,讓大橋發揮更大效益。隨著全球造橋技術的突破,南北竿僅3公里的連結不算太難,難的是政策與法令的因地制宜,期盼中央能在政策宣示的同時就能考慮後續要面臨的問題,為大橋建設掃除一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