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路平、燈亮、水溝清

  • 2019-01-30
 道路不平一直是全國民怨最高的議題,也是公共建設最容易被民眾檢視的項目,然而長期以來卻一直無法達標,新任高雄市長甫一上任就推出路平政策,要在三月底前完成二十條道路、全長五十八公里的市區幹道鋪設,而近期隨著中正、仁愛、仁雄及榮總路等的完成,也讓高雄市民對於換人做做看瞬間有感。
 一個城市最起碼要做到路平、燈亮、水溝清,聽起來似乎是簡單的事,但要做好並不容易,即便六都每年都要花數億的經費,以台北市為例,經費一直逐年增加,從104年的8.28億、105年的10.16億增加到106年的15.75億,三年計34億餘,但市民有關路不平的陳情數量,由105年平均每個月一千件,到了107年每月近兩千件來觀察,似乎並沒有因為經費增加而有減少的趨勢。
 此次市長最激烈的高雄選區,兩位市長候選人就分別提出路平政見,陳其邁提出要以日本東京都的標準處理道路施工、監工和養護,如當選市長,上任3個月內要體檢全市重要幹道、易肇事路段、貨櫃車專用道的品質,不符標準的補強或重做,並成立路平監督委員會;韓國瑜則認為大雨後高市道路出現五千個坑洞,是市府管理出問題,倘當選市長,將派一位副市長專責道路管理的相關問題,雙方政見不約而同提到路平,顯見市民對於路平不平非常有感。
 中央政府同樣重視這項議題,為有效監督及輔導各地道路建設,內政部自96年度起每年持續辦理「市區道路養護管理暨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計畫」,推動道路整平及建構無障礙人行環境,也讓各縣市相互競爭與學習。而從106年度起,內政部更將考評重點由單一路段改善擴展至計畫性養護及區域型的環境改善,期望各地方政府都能進行工務、交通、水利及警政之跨局處合作,使市區道路整體環境加速改善。
 廉政署破天荒在去年進行路平專案,清查全台3千多件馬路工程,赫然發現包括施工品質不佳、作業程序不符規定、違反工安規定、結算數量或金額浮報、廠商圍標等弊端,證實道路施工確有監督與改善的必要,這些缺失當然直接導致馬路不平整,容易產生裂縫、坑洞,也讓路不平的結果不斷惡性循環。
 台南市這兩年表現不俗,廉政署就建議各政府機關參考「台南市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條例」,要求管線機構負責路面修復,並訂立裁罰規定、建立巡檢制度,如建立三級品管制度,結合檢方及政風單位成立抽驗小組,啟用遠端監挖管理機制,要求管線單位在施工期間需利用「台南市道路挖掘行動查報」手機APP,主動回傳各階段施工照片,嚴格要求路面鋪設標準不能有高低差等,透過積極管理課予管線機構落實工程監督的責任。
 台北市則成立「台北市道路管線暨資訊中心」,透過9大創新做法,以源頭管理對症下藥方式提出解決對策, 包括管線單位合署辦公即時協調、全年無休掌握處理管線問題、施工過程全程攝影監管進度品質、提供市民即時查詢施工動態、運用手機通報事件即時處理追蹤、協調統一挖補減少道路挖掘、推動共同纜線溝提供纜線附掛、測量管線座標提升圖資品質、建置3D管線圖等。
 道路不平,對用路人來說,猶如隱形殺手,稍一不慎,就可能發生傷亡慘劇,廉政署稱這是踩在腳底下的幸福,其實所言不虛,越是貼近民眾每天的事物,政府單位越要細心處理,路平、燈亮、水溝清說來簡單,卻是民眾對於政府最直接的檢視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