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造擺暝成為文化特色旅遊之始

  • 2019-02-14
 馬祖「小過年」即將來到!熱鬧非凡的「擺暝」陸續在各村登場,擺暝已在2009年登錄於我國民俗及有關文物之文化資產類別,是本縣重要的文化資產與觀光潛力,我們應持續深化擺暝及相關禮俗,讓擺暝文化在馬祖代代傳承,並創造屬於馬祖才有的節慶旅遊吸引力。
 馬祖過去幾年因為「藍眼淚」聲名大噪,吸引許多觀光客來馬一睹這特殊的生態景觀,然而馬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迥異於台灣的民俗文化,今年隨著九天的春節連續假期告一段落,馬祖真正熱鬧的年節慶典才正要開始,冬末春始的馬祖,更適合想要認識馬祖的觀光客一遊。
 春節過後,各縣市無不強力行銷屬於自己的元宵節慶活動,利用元宵節慶活動展現屬於自己縣市的文化軟實力,並用文化軟實力來拉抬行銷該地的觀光旅遊,除了交通部觀光局主辦的台灣燈會,各地元宵活動還包括了平溪天燈、野柳神明淨港、臺南鹽水蜂炮、臺東元宵炸寒單爺、澎湖乞龜等,從台灣頭熱鬧到台灣尾,令遊客目不暇給。
 馬祖要想在全國各地眾多元宵節慶中脫穎而出,獲得旅客的青睞,是一件必須要做好準備的事,首先最根本的是展現馬祖的文化獨特性,如果遊客千里迢迢來馬祖,馬祖擺暝看到的卻是台灣陣頭文化、電視上也看得到的三四線藝人等,必然會大失所望。只有以文化作為市場區隔,才能讓遊客留下深刻人文印象。
 我們發現,擺暝行銷一直被人詬病啟動太慢,許多非常有吸引力的活動,總在活動開始前一週才有相關規劃公布,這樣的期程非常不適合旅行社包裝,亦讓遊客無法及時安排相關的班機及住宿,最後讓原本可以形塑馬祖的文化活動,變成島內鄉親的同樂會。
 馬祖擺暝是系列的活動,燒馬糧、祈夢或送喜等,都能變成邀請民眾體驗的特色活動,大繞境除了在地隊伍之外,能開放部分扛旗讓遊客親身參加,藉由觀光的需要重新讓文化再現,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保留傳統文化又能促進觀光,迥異於台灣的特色文化,正是馬祖最有力的觀光元素。
 節慶活動中最重要的人文風景是傳承參與,節慶活動是用文化的原動力連結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而節慶旅遊則是用文化的吸引力連結在地人與外來客。沒有文化內涵的節慶活動,不可能發展成為節慶旅遊,看到不一樣的節慶文化,才是外來觀光客來馬祖原因,我們應在傳統中找到自己的擺暝特色,再以此獨一無二的人文特色發展自己的節慶旅遊定位,讓擺暝真正成為馬祖國家級重要元宵節慶旅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