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步行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 2019-02-20
 宜居城市需要什麼樣的內涵,在民選首長的激烈競爭下,各地方政府開心絞盡腦汁提出市民有感的政策,新竹搶全台之先所提出的步行城市計畫,獲得中央前瞻計畫補助三億多,讓許多市民喊讚;但其實世界各國致力提高城市的可步行性並鼓勵市民步行的呼聲,早已行之多年,不僅道路規劃應以行人優先,讓整個城市適合步行更符合宜居城市的目標。
 20世紀的汽車工業迅速發展,各國在進行都市規劃時,興建許多大馬路,以容納數目不斷膨脹的汽車,二線道變四線道,原本可以在路上漫步的行人被迫讓道。台灣更顯而易見是個完全以汽車及摩托車行駛為優先的城市,為行人所設置的行人道,有嚴重質、量不佳的缺失,原本行人可走的空間就有限,現在行人道還有機車跟單車行駛,更不要說攤販佔據,行人反而成為台灣城市最卑微的使用者。
 長期倡議行人權益的美國空間規劃師傑夫.史貝克,在2012年出版《適合步行的都市》一書後,隔年更在TED發表相關演講,以經濟、健康與永續發展三方面的理由,作為步行城市的倡議依據。史貝克認為,城市應該提供這些人想要的生活環境,也就是成為具有街道生活的城市,讓外來者輕易進入當地既有的社交圈,邂逅、進而產生友誼。唯有步行城市才能發展街道生活。
 從人口結構變遷來看,一個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社會,更需打造步行城市,高齡人士因為視力等身體機能的退化,對開車這件事漸漸感到不適,城市應該給予他們良好的步行環境、公共運輸系統及文化、醫療等公共設施。良好的步行環境能讓這些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族,晚年生活更加獨立自由,因為不須兒孫開車來載也能出門,生活場域就能不侷限於屋內,有助於身心愉悅的生活。
 步行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在義大利的羅馬,史貝克觀察到,全市約有一半的街道沒有人行道,既有人行道的鋪面則既不平整又年久失修,若從美國都市計畫界的眼光來看,這顯然是個行人友善程度不及格的地方。然而事實卻是,比起美國城市,羅馬的街頭上有更多的行人愉悅地步行著,羅馬人的人均開車里程數也僅是美國人的一小部分。史貝克歸納,街道、街區與建築物所共同構成的「都市紋理」(urban fabric),是羅馬之所以適宜步行的關鍵原因,而世界上其他適宜步行的城市如威尼斯、波士頓、舊金山、巴塞隆納、阿姆斯特丹、布拉格、巴黎與紐約等亦是如此。全球最具公信力的宜居城市調查,如美世生活品質調查(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以及經濟學人雜誌的全球宜居性排名(Global Liveability Rank-ing),排名前幾名的城市,皆具備若干共通特質,包括緊密的居住型態、良好的公共運輸、適宜步行的社區等,打造步行城市,就是讓城市變得更宜居的希望所在。
 新竹市的步行城市計畫,預計將舊城區、東門城、新竹車站等區塊串聯起來,打造一區適合步行的廊道,其實馬祖多年前完成清水與福澳之間的親民步道,就讓許多鄉親稱道,馬祖有許多喜愛步行的鄉親,步行甚至成為休閒與健康的同義詞,因此環視我們的城市,如何將每一次的城市規劃都納入適合步行的思維,馬祖一定會成為人人稱羨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