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人都應該建立就從我做起,培養環境責任感,建立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及珍惜自然資源。環境教育就是為了促使人類認識並關切環境及相關連的問題,教育是一切改變的基礎。唯有透過終身學習,扮演一個有知識和主動的公民,體認地球的負荷力是有限的,才能深刻瞭解整個生態系統平衡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人類最糟糕的一種行為就是浪費。雖然近年來浪費食物的現象已有改善,但在消費者手上丟棄的食物仍然居高不下;而台灣每天可生產數萬桶廚餘,有八成的民眾採購超量的食物,有些食材來不及被使用就已變質或腐爛,每年被浪費的食物可達數百億元。近年來,因氣象異常,糧食產量減少而糧價高漲,但富裕國家的食物浪費情形並未稍減。一些精緻化的食材或飲食習慣,更增添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畜牧產品的耗能和溫室氣體產量約占所有食材的一半,但其所提供的熱量卻只占所有食材的五分之一,因此,改變飲食習慣、稍減口腹之慾,也是挽救地球暖化的重要方法。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已用了一個半。若繼續超支使用,環境將更惡化,生態更失衡。唯有讓地球生命「健康地」活下去,人類危機才會有解除的一天。
公共資源絕非取之不盡的,當世界人口突破七十億,維護生態與環境這些公共資源,每個人都責無旁貸。在自由消費時代,人類必須重新思考,糧食、水、電、油雖是個人消費品,也是公共資源。油電的開發與利用都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若不能節用,產業無法轉型、環保觀念無法更普及,人們用勞動力創造出來的物質資源,將被公共資源超用的惡果吞噬。
空氣和水、生態與環境都被視為公共財產資源,原本不存在所有權,任何人都可自由利用。但經濟發展,無節制開採利用,道路及交通工具的超負荷運轉,造成空氣污染,亂採濫挖使森林快速減少,破壞生態與水源。無節制的能源開採與消耗,帶給人的早已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享受,同時也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不僅表現在當前生活中,還將遺禍下一代。公共資源不能再視為商品、消費品,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但都要「節用」。
現代人言必稱「低碳」,也明白「減碳愛地球」的必要性,但真要落實到生活,卻還有著各種階段與門檻。畢竟,在現實生活裡,低碳意謂著更高的投資與成本,如果缺乏誘因與基礎建設,想要推廣至庶民,恐怕還是一項「知易行難」的工作。建構低碳社會,推動綠色經濟永續發展,已是每一位地球公民無法旁貸的責任。低碳已經從一個模糊的環保概念,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社論/有限的資源 無限的循環
- 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