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馬祖地區的國中小學生人數,幾乎每3個學生中就有一名是外籍配偶育養的孩童,顯見新住民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人口政策的支持上。儘管少子化衝擊學校招生,但承擔的任務並不因此弱化。
但就生活上的現實來看,部分新移民之子的家庭狀況,和一般本國籍學童相較,不論在經濟、教育程度或生活照顧等,都存有相當的缺口與弱勢,對於環境上的適應與調配多少存有些許的疏離。面對新移民家庭的種種主客觀環境限制,扮演的功能有限,學校的角色變得日益重要,肩負著新移民子女和社會接軌的連帶樞紐,能補足在健全人格發展上重要的一環。
新移民子女們在學業上或有待輔助的地方,但囿於雙親的教育程度、工作時間、觀念認知的歧異,不見得能給予合適的指導與支援;學校的師長們就該積極地扮演園丁角色,給予適時的課後輔導與加強,使其能和一般同學在相同的起跑點上出發。畢竟教育的成功不是在於成績的優異、功成名就的榮耀、或是考取頂尖學校;而是繫於能讓原先處於邊緣的學童能迎向陽光、找到自信、甚至有勇氣融入社會。教師們再如何的忙碌也不能放棄這群面容深邃的臉龐,得積極爭取資源給予最好的補救教學。
但功課只是學習的一環,不是成長的全部,還必須透過各類的互動才能啟迪思想與健全人格。新移民子女們經常因父母親的工作關係,下課後除了回家外哪兒也無法去,甚至週末假日去遊樂的機會也空乏,更遑論能有機會接觸社會新鮮事;在平日課堂上雖能有機會和同儕遊戲互動,但卻也鮮少有機會能好好痛快的玩樂與嬉戲。這個缺口永遠存在,學校和教育當局要能看到這分需求,編列一定程度的預算,利用假日辦理各類型免費的戶外教學與活動,舉凡爬山踏青、異地參訪、遊樂園玩耍等,除了給予快樂童年,也增進人際互動,對渠等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甚至是雙親們無法給予的滿足。
事實上,揆諸國內這類新住民之子的培力活動並非全沒有辦理,但仔細端詳其計畫內容,除了編列的經費少之又少外,允許編列的科目絕大多數也框限於文具費、講義印刷費等,對於實務上的需求不甚符合。畢竟要國中小的新移民學童利用假日再來乖乖坐好聽課,除了老師們不願意,學生們更是興趣缺缺,也無助於生活培力的灌注。主辦當局要參酌實際情形,給予經費應用上的彈性,能拓及較廣泛性的支出,以真正落實這項炬火相傳的意義。
學校的角色並不因少子化而降低,反倒因新移民人口的增加而日益要緊。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校園定位轉型,並在經費設定上給予彈性空間,得以真正將資源運用在刀口上,讓教育的意義臻於美善。
社論/強化新住民深耕馬祖
- 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