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屏東台灣燈會給予的省思

  • 2019-03-08
 不久前甫落幕的台灣燈會,在國內外一片驚艷聲中畫下圓滿的句點,讓全球見到屏東這鮮少浮上檯面的寶石發光發熱,被譽為最漂亮的燈會,其成功與過程更深值我們學習,藉以讓馬祖的旅遊事業更上一層樓。
 首先,硬體設施的友善與便捷,決定遊客旅遊感受的品質。這次屏東的全國燈會,儘管園區諾大無比,再加上人潮的擁擠,對於許多父母親而言是相當具挑戰和為難,畢竟賞燈的同時還要照顧孩童們的需求更顯不易。所幸在會場每隔幾百公尺就會有一處的服務站,工作人員也會不定時巡場支援,廣置流動化妝室,且不時可見哺乳室、嬰兒車的借用服務,讓諸多家長毋庸在人海中焦急害怕, 感到安慰。誠如屏東縣政府發言人指出的:「流動廁所的數量最多、展區座椅的高度依照公園法的規格,滿足老人、小孩需求。」
 其次,高度在地化的特色賦予深層地方認同感,順勢進行地方行銷。仔細觀察,燈區主題除繽紛的造型外,還融入許多屬於屏東的元素,像是黑鮪魚主燈、原住民燈區、眷村燈區、農村燈區和客家六堆的燈飾等等,其中又以藝術家王文志用30萬顆蚵殼、鋼骨打造出高達15公尺的「海之女神」主燈,象徵新住民母親意象,成為是全台第一座對新住民致敬的主燈,讓新住民們深感「我們的」驕傲,因而「屏東,我驕傲!」成了超夯用語。洵是,活動的成功舉辦除了仰賴光鮮亮麗的嘉賓與煙火外,若猶乏地方特色的導入,將無法深深烙印在民眾心中,更無法激盪起鄉親的向心力。
 再者,民間協力的配合更是決定外界對在地印象的臧否。屏東燈會湧進的人潮與車潮超乎預期,不僅交通接駁車候時過長,停車位更一位難求,讓許多擠不進去亦塞在路程動彈不得的民眾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所幸,有許多業者與在地居民讓出私人土地供旅客們無償的停車,還協助指揮與排除交通困難,以紓解龐大車潮,一幕幕的畫面溫暖許多人心,大讚「揪甘心」。是以,「最美麗的畫面莫過於人情的溫暖」,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往往扮演決定性關鍵因素,也是撥動再訪的心弦。
 人潮就是錢潮,也是讓我們發光發熱的重要基底。從屏東的經驗給予我們一記響鐘,證明觀光事業不單是砸下大把銀兩就有效果,還必須由鄉親上下共同交織努力,方能不斷讓遊客「飄向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