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閱讀深化馬祖內涵

  • 2019-03-10
 國家圖書館最近公佈最具閱讀競爭力城市,連江縣在22個縣市中脫穎而出,人均擁冊數20.26冊,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或鄉鎮。閱讀提升個人的氣質,影響所及,更可提升一個地方的氣質;當閱讀改變每個人時候,這座城市、這個鄉鎮也可稱有文化內涵的地方。馬祖應大力推廣閱讀,使馬祖成為一個有氣質的島嶼。
 宋代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意思是說,一個人若沒有閱讀的習慣,氣質大為遜色。文化城市是抽象的,但文化城市落實到現實,就是一個個愛讀書的市民,閱讀可以改變城市的氣質。西諺有云:「美貌猶如盛夏的水果,鮮豔一時而容易腐爛。」的確,擁有智慧的知性魅力,可以使心靈保鮮。閱讀人口是衡量城市文化內涵最重要的指標,但閱讀率不能只看平均數字,應看標準差、分析年齡層及地區與性別的差異,深入檢視數據,並在借書率之外,提升市民閱讀深度,在漫畫、小說之外,閱讀具有深度內涵的書籍。
 閱讀能力是文明的指標之一,能使心靈昇華,開展視界、激發創造力、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科學研究早已發現,人一出生就有一百兆個腦神經;人與猩猩猿猴的不同,是因腦部多了一塊三角形區域的接收器,閱讀時,文字的訊息進入大腦前顳葉,經過接收器,產生類嗎啡作用,刺激腦部活躍。訊息愈多,類嗎啡愈多,腦神經元的連結愈多愈密;每天接收很多訊息,會使腦部一直保持活躍;久而久之,活化的大腦便會提高理解系統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愈來愈好。
 在資訊爆炸、知識快速堆積的現代社會,要能有效、迅速獲取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打開一本書,如同打開一個世界,通往古今中外。從閱讀別人的經驗中,可以提供克服困難的智慧,鼓舞自己再出發。西哲培根說:「讀書使人圓熟,透過書就能獲得知識,但先決條件是要能閱讀。」美國十九世紀社會學家帕克更說:「我們之為人,是因為我們能說;但我們之為文明人,卻是因為我們能讀。」現代人儘管生活繁忙,更需要養成閱讀習慣,要隨時隨地閱讀,積少成多,讓自己成為文明人。
 馬祖這幾年在圖書館的硬體建設上,早已和台灣各縣市並駕齊驅,惟閱讀的進行與培養,卻有賴家長與師長共同努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增加馬祖競爭力,我們可以從帶著孩子走進圖書館開始做起。對讀者來說,並非每個人天性好讀書,讀嚴肅、深奧的典籍尤其困難。過去會讀書的人都是社會精英;現在人人都受過教育,每個人各取所需,在多元社會也是自然的事。但出版品氾濫,書籍參差不齊,慎選好書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