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社區規劃改造從小空間做起

  • 2019-03-13
 馬祖社區規劃師輔導計畫結果月初出爐,多達十個計畫被選出肯定,並期待在政府的經費支持,以及團隊的帶領下,讓社區一角可以改頭換貌,惟政府的力量有限,馬祖社區風貌的蛻變,仍然必須仰賴社區共識的形成,及執行力量的落實,才能讓我們生活的空間可以有效升級改變。
 讓城市風貌更符合人民的需求,提升民眾的生活環境品質,已經是每個國家的重要議題,當然也是民選首長的當務之急,也是未來檢視其政績的重點。然而現今都市面臨著高度政治、經濟與環境的不確定性,過去由單一領導者從上到下的改善方式早已不足以應付各項議題的變化,只有透過生活在這塊土地的關係人參與合作,才能創造更好的城市。
 台灣過去雖然創造出世人矚目之經濟奇蹟,經濟生產力或國民所得水準可說早已超越發展中國家,但台灣人民卻尚未真正進入已開發國家,在專家口中的說法是歸結於整體生活環境品質與國民文化涵養問題。所謂「富裕中的貧窮」,或「繁榮表象下的落後現實」,實在有其複雜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經濟因素糾結,是台灣獨特發展經驗下之綜合性產物。
 台灣早期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機制帶動下,各地方風貌特色不斷消褪,不分城鄉,到處呈現一致化、單調化,甚或是擠、髒、亂、醜之景象,不但無法與先進國家比擬,還造成台灣社會發展瓶頸與轉型危機,因此才有政府一連串創造城鄉新風貌的計畫,補助各地方政府實施重要景觀據點之示範建設。
 台北市政府最早提出社區規劃師制度之實施計畫,欲藉由一種鼓勵機制,協助落實民眾參與理念,進而實踐打造市民城市的目標,連江縣其實在九十年開始就提案申請補助,因此從城鄉風貌改造到文化單位的社區總體營造經費,地方投入到社區的經費並不少,但仍缺乏足夠動力,尤其是來自居民的參與熱情不足,因此總無法產生改革動力,讓社區出現重大改變的契機。
 英國倫敦曾經進行城市裡閒置空間再造,擬定了「100個公共地區」計畫,特別針對城市裡小社區與角落的閒置空間,如停車場、動線不佳的景觀公園等進行改造與連結,比如重新打開停車場作為人群聚集的廣場空間-吉來特廣場,或將阻隔公園空間的景觀障礙夷為平地,穿插樹木作為開放空間,甚至在街角鋪設創意等待區塊,設計搭配地景的街道傢俱,期待從家戶、學校、社區民眾自由使用公共空間的方式,替城市注入活力,並且逐步串聯起整座城市的公共空間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倫敦綠網也是計畫其中重要的一環,以降低環境風險、增進在地認同感與健全社區發展為策略目標,把鄉村生態概念導入城市,修復廢棄的土地生態環境,還原以往的河川水路連結,復育溼地,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此次馬祖社區規劃師輔導計畫中有六案空間改造規劃,分屬不同社區或各村的公共或閒置空間,我們期待改造過程中,納入更多的在地民眾意見,更好的是吸引鄉親成為執行力量的一環,因為未來他們才是永續社區改造的中堅力量,外來協助總是過客,只有讓自己成為改變的力量,我們生活的環境才能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