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市場不只是市場

  • 2019-03-20
 今年度馬祖社區規劃師輔導計畫除了選出六個空間改造計畫外,另外還有四個創意提案類型,其中蝸牛屋所提的鼎邊糊飲食文化推廣相當吸睛,但吸引人的倒不是鼎邊糊飲食文化推廣,而是工作空間收納與用餐空間優化,讓美好市場經驗在馬祖似乎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市場可以清楚展現出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更是婆婆媽媽每天交流擺龍門的好去處,當然也是許多人維持生計的重要場域,正因為這個場域的高度使用性,因此如何讓市場變得更好更多元,其實很重要,但卻常常讓眾人忽略。
 台灣這幾年其實透過市場改造,意外出現幾個高知名度的菜市場,而他們的改造過程及結果非常值得其他人學習,尤其是密集式集中的菜市場。位於台北市天母的士東市場,在前年的五月歷經一場大改造,市場內近20家攤商經過設計師的改造,變成極富風格的市場,有人戲稱是文青市場,也有人稱呼四星級市場。
 從士東市場改造的過程來看,其實一開始的裹足不前是常態,一般攤商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其實無力改變,也害怕改變會影響營收,因此多數採觀望的態度。因此當時採取的方式就是先說服一家水餃店,作為示範點開始為期一天的改造工程。水餃店原本就以黑底襯托自家產品,設計師延續這樣的概念,將一面牆塗黑並釘上多功能木板,讓原本隨意吊掛的雜物有了歸所,另一面牆掛上層板、注入綠意,柔和了視覺,所有產品整齊排列在檯面,方便客人採買。
 看到水餃店成功的變身,讓其他商家有信心接受設計師的改造,如原本稍嫌雜亂的蔬果店,加了燈架、木箱後,變得明亮整潔;而原貌昏暗的製麵店,因為加入黃色及盆栽的元素,氣氛就變得不一樣,尋常的熟食攤用了木工及改造牆後,變得極具日式風格,加上市場內嚴格執行血水不落地的政策,讓消費者走入市場內不會聞到生肉的腥味或是魚腥味,這些努力讓士東市場成為讓人願意遠道而來的市集,後來更吸引許多人來這裡逛街吃飯,而不是單純的買菜。
 此次創意提案以介壽市場二樓阿妹的店為對象,就好像是一個示範點,未來將會是其他商家的參考,因此我們也對蝸牛屋團隊寄予厚望,其構想是店面左側牆面繪製與桌面互動的製作流程與菜單,輔以燈光讓客人在等待上菜的同時也能了解製作過程,櫃台側面空間與用餐者視線相對,牆面繪圖能與老闆娘動作呼應對照,另外製作整齊的推拉抽屜整合外帶碗蓋的空間與櫃台,後方工作區則安排收納櫃與牆面掛勾、層架等,最後增加料理空間的燈光運用,以吊燈凸顯料理空間,讓美食與製作者成為舞台上最受重視的主角,整體改善食客視線所及的環境。
 許多人出國旅遊都會走訪當地傳統市場,透過市場讓旅人更加貼近當地生活,馬祖努力推展觀光,改變市場也無可卸責,市場不但是地區鄉親每日接觸的場域,也是外來觀光客認識馬祖在地文化之所在,因此讓市場不再只是市場,立刻進行有效改善刻不容緩。市場因為結構安全之故,已經進行一次的修整,但仍沒有凸顯任何特色,在成功市場改善的案例中,攤商自治會通常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外界給予協助外,倘自身沒有改變的決心也是枉然,也許一點的改變就會讓市場成為另一個馬祖觀光重點,期待從阿妹的店出發,讓市場有機會朝向更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