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實踐減塑生活 共同為環境盡一份力

  • 2019-03-21
 塑膠的發明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性,塑膠被人們大量產製、使用和丟棄後,已在地球環境中無所不在,造成對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破壞,而每年更有源源不絕的塑膠垃圾,持續流入河川、海洋,造成了更嚴重的塑膠廢棄物問題。
 海洋塑膠垃圾已經是一個全球關切的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海洋大學合作,2018年執行12天的環繞台灣計畫調查海漂垃圾,調查時間31.5小時,達670公里,記錄698件垃圾,76%航次目擊到海漂垃圾。分析台灣海漂垃圾組成,以塑膠占比66.3%最高,主要為塑膠包裝、食物容器、餐具和寶特瓶,其次為保麗龍占17.2%。
 馬祖地區每年都會舉辦多場次的淨灘活動,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維護海洋環境,強化環保意識、美化海岸線,所清理出的海漂垃圾,同樣都會見到許多的塑膠類廢棄物,包括塑膠碎片、保麗龍碎片、塑膠袋、塑膠飲料瓶、吸管及免洗餐具等。
 基於國際近年來對海洋塑膠污染議題的重視,以及國內淨灘統計發現一次用塑膠產品為海灘常見廢棄物,環保署與環保公民團體2017年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並在2018年2月共同發布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以減少海洋塑膠垃圾,其中針對源頭減量,提出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等減量推動期程,以循序漸進推動方式,藉由法令引導,業者提供對環境友善的產品、民眾從生活中落實減塑行動。
 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雖然會造成你、我的不便,但大自然需要你、我及整個社會共同合作保護。減塑很簡單,讓我們從每日生活少一塑做起,例如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達到垃圾減量;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瓶或杯子,避免飲用寶特瓶飲料、瓶裝水,並選擇不鏽鋼或玻璃物料,不但易於清洗,盛裝酸性、高溫的飲品也不用擔心毒素;自備環保餐具和吸管,不再使用免洗餐具;自備餐盒或容器去購買外帶食物,不僅不會產生多餘垃圾,吃不完也方便外帶。
 減塑生活人人可行,只要願意從小地方開始,減少使用塑膠製品,讓塑膠不再成為廢棄物污染環境,既能降低塑料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更可避免塑膠製品對地球上其他生物造成的致命傷害。減塑要趁早,期盼更多人參與減塑生活的行列,一起減塑救地球,讓地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