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網路資訊時代,多數的訊息來自於社群網站或平台,我們可以自由地忽略不同於己的意見,導致觀點過於狹隘單一。因此所產生的同溫層效應可能會帶來個人認知及資訊安全危機。面對網路資訊氾濫的問題,一般大眾除了培養良好網路使用習慣,也應正視問題核心,透過擴大取得資訊管道、聆聽多元意見,進而建構更全面的社會價值和包容的社會氣氛。
「同溫層」效應也稱為迴聲室效應、過濾泡泡,係指社群網站記錄用戶的使用歷程(瀏覽、按讚、分享、互動等),利用大數據分析導入演算法,依據使用者偏好傳送相關消息,完全阻絕無興趣、負向的訊息,產生一種特定性強化之機制。長時間處於認知制約的氛圍下,每個人越來越封閉在特定社群,只看自己認同的事實,相信自己所想相信的理念,但一旦跨出認知舒適圈,接觸到真實世界時,自然產生認知衝突,自我建構價值隨之崩潰。
每天打開臉書、YOUTUBE等社群網站平台,開心接收想要的訊息,觀看喜愛瀏覽的影片,其實也讓自己處於資安的危機圈。社群網站會記錄使用者的選取、按讚、觀看、分享等行為,進而依據數據分析傳送特定訊息,以灌輸或強化用戶認知與行為,成為一種行銷策略。但這種大數據演算機制卻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成為資安漏洞,當社群平台業者利用收集的數據傳送相關訊息或影音給用戶,駭客可能利用時下當紅議題,製作關鍵名稱,卻是將內容嵌入惡意廣告或連結,借助平台自動演算跟同溫層效應,致特定使用者點取而被駭或植入惡意程式。
網路社群網站或影音平台已經成為許多民眾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但由於客製化演算法會隨著時間優化,與本身同溫層意見相左之訊息幾乎不會出現,導致個人認知越來越同化,無法融入真實社會氛圍。所以要脫離同溫層舒適圈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取得資訊之管道,尤其是與自身立場不同的意見管道。例如不要專注在單一社群媒體,除了臉書,還可以選擇各類新聞雜誌等平台,接受多元觀點,來打破本身築起的認知高牆。
聆聽不同面向的意見可以修正扭曲的偏好認知,建構更全面的社會價值。因此不妨觀看不同的批評留言,閱讀朋友貼文上的評論及養成分享前先閱讀內文等網路習慣。在使用社群網路平台時,先確認訊息內容的正確性,不要隨便點選置入廣告或連結,以免洩漏個資或被植入惡意軟體,並定期更新系統軟體,提高資訊安全防護力。
展望未來,資訊科技文明做為一項舉世重視文化社會議題,資訊社會中的個人如何有效的掌握參與資訊化社會發展,擁有良好的網路使用態度,已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
社論/突破同溫層 擴大聆聽多元意見
- 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