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積極培育在地照服員以深耕長照政策

  • 2019-03-29
 據衛福局指出,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馬祖65歲以上長輩已佔11.1%,因而長期照顧為政府重要政策之一,至期更多在地鄉親投入照服員培力的行列,以深耕照護服務。但自長照政策遂行以來,我們在推廣上始終有相當的限制,其中很大的環節不外乎是人力招募與培訓上的蹇滯,沒有適量的人才投入。
 盤點當前國內的長照相關大專院校科系約有30餘間,每年有千餘名的學生相繼畢業,但真正投入照護工作的約僅2成不到,且流動率相當頻繁,致使當前照顧服務者的年齡平均約40來歲,且有逐年上升趨勢,有形成中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趨向。肇致這般困窘不外乎是薪資低、待遇不穩定,以及福利條件受限多、勞動限制大,升遷機會又相當的有限、自覺無競爭力,再加上工時長、又相當耗體力等,使得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身體健康等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馬祖子弟攻讀醫學領域的不在少數,但多從事於醫護角色,基層的照服人員仍難以尋覓。
 這般人員高度不穩定與流動的結果下,對我們將有兩大影響。其一為不斷陷入內部資源的耗損:人員訓練足以上線後,因上述工作條件的不理想而掛冠求去,退出這市場,使得機構單位必須不斷徵人、訓練、以及磨合,徒耗相當多的成本,若無法穩定,縱令招募再多的照護人力也是空轉。其二為服務品質的不穩定:照服員的快速更迭容易讓案主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熟悉感又瞬間消失,得重新和新人磨合對話,使彼此在適應上都要花上許多的氣力。資源內耗與服務品質的折扣在在都會衝擊整體長期照顧的水準,讓服務的涵蓋率難以成長。
 事實上,照顧也是一門高度的專業,沒想像中的單純,只是在當前社會觀念裡總認為是低下、藍領的工作,因而缺乏加以重視。各行各業的專業除了靠聽講閱讀來充實外,更要仰賴臨床與實務經驗、以及師徒制度的傳承,方能造就傑出的業者;殊為可惜的是,我們的訓練不夠紮實,過於揠苗助長,使恐懼因素磨卻掉原先的熱情。
 根據統計推估,每人平均會有長照需求的時間約7.3年,到底其實時間也不算短,但當前長照人力嚴重缺口與新血導入的不足,與所欲推行的「在地老化」仍有相當的罅隙,仍有待主事者進一步研議,以讓鄉親的晚年真正達到樂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