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生態旅遊是馬祖的形象亮點,也是觀光賣點,本縣北竿生態賞鷗、大坵賞鹿、海上看芹壁已經起跑,而海上看東引、賞鷗等生態行程也將在今日正式啟航,透過生態旅遊將讓更多人認識馬祖的美麗。
生態旅遊能讓外來遊客有一個獨特豐富的旅行體驗,同時能增加在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另外也能讓當地生態讓更多人知道,進而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當地的生態保護,因此生態旅遊可以創造當地居民、外來遊客、環境生態三贏的局面,而我們在推動生態旅遊時,也應朝此三贏局面來努力,才能使馬祖生態旅遊走得長遠。
但是生態旅遊如果走歪走偏,除了外來遊客會對當地居民造成生活干擾,甚至還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因此當我們在發展生態旅遊時,要謹慎小心,不要因為推動生態旅遊,而使馬祖變成垃圾滿地、動物躲避,這樣走歪走偏的生態旅遊是本末倒置的愚蠢政策。
我們可以從兩個世界遺產被除名的案例,來做為我們發展生態旅遊的警示與反思。首先,生態旅遊最核心的價值就是自然生態,如果生態被破壞了,馬祖就失去了獨特性與魅力,遊客大老遠飛來馬祖,看到的卻和大城市一樣的水泥建築,一定會大失所望,因此不論如何規劃開發、包裝行銷,生態保護絕對要放在第一位。
例如,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護區是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登錄為世界遺產,但後來由於保護區管理不善,羚羊生態持續惡化,保護區面積更縮小90%,世遺委員會在2005年連續3年要求當地政府就羚羊保護區進行說明與加強保護,但效果不彰,在2007年世遺委員會認定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護區已名存實亡,而直接予以除名。這是第一個被除名的世界遺產,提醒了人們對於世界遺產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另外,生態旅遊發展的同時,應避免過度開發。生態旅遊發展初期如果順利,造成當地一炮而紅之後,大量旅客將蜂擁而至,這除了可能造成當地環境無法負荷外,當地的公部門也可能會求好心切,試圖解決改善交通、食宿等問題,而投入不必要的大型建設,闢馬路、造碼頭、建纜車、蓋大橋,最後卻畫蛇添足,當地環境變成四不像,反而失去的環境原有的風貌與魅力。
德國的易北河谷在2004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當地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而在河谷中心位置,興建一座四車道現代化鋼樑大橋,因這個鋼樑大橋破壞了易北河谷獨特景觀,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大橋建造之前,即與當地政府進行多次溝通,但在協商、警告無效後,當地政府仍繼續推動大橋工程,世界遺產委員會在2009年被迫取消了易北河谷世界遺產頭銜。
自然生態是馬祖祖先留給我們這一代的資產,而我們這一代的使命,就是將這得天獨厚的生態資產再傳給馬祖下一代,讓馬祖的世世代代,都能因為居住在這美麗的島嶼而感到驕傲自豪。
社論/要生態 不要破壞
-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