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馬祖岸巡隊在北竿沙灘發現1隻死亡海豚,這已經是今年以來在馬祖發現的第5隻死亡鯨豚。在四面環海的馬祖,鯨豚擱淺事件時有所聞,但是鯨豚擱淺數量上升並非馬祖特有的現象,台灣本島及菲律賓、東南亞等地也有同樣的趨勢。每一起擱淺事件,都是海洋帶給人們的警訊。
在過去,台灣與離島地區發生鯨豚、海龜擱淺情況並沒有像現在如此頻繁,且多為死亡個體,可是最近這幾年來的通報次數不斷增加,甚至發生連續鯨豚或海龜擱淺事件。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造成鯨豚、海龜短期間內高密度擱淺,目前無從知曉,但海洋環境劣化、人為活動的干擾對於鯨豚、海龜造成的影響,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海洋動物而言,誤食塑膠是個普遍的問題,尤其是海鳥和烏龜,因為牠們很容易就會把垃圾當成食物。那些無法消化的物質可以阻塞胃部或腸道,令牠們挨餓而死。而隨著海洋垃圾愈來愈多,海洋生物面臨的風險也愈來愈大。
在全球各地,塑膠製品可說是對環境污染造成傷害的最大元兇,它在各地民眾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論是家庭用品、生活用品、飲食用品或工業用品,幾乎觸目所及無一不與塑料相關,它便宜、耐用、便利性高,但也正是因為它「太好用了」,它不能在環境中自然分解,也成了地球負擔最大的侵害。
常去海邊,或是就住在海岸周遭地區的民眾,會發現大家所期待的沙灘,其實與一般人幻想的浪漫海岸差距甚遠,各種漁網、保麗龍、塑膠瓶、塑膠袋、吸管、廢物殘渣等,這不是人們特別愛到海灘亂丟垃圾,而是世界各地的垃圾隨著河川沖刷至大海,更順著洋流與海浪,一步步飄散至海岸邊堆積。
根據統計,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膠垃圾堆積在海洋中,這樣的速率就像是每一分鐘,就有一台垃圾車把整台垃圾往海裡面傾倒,無論是瓶蓋、氣球或釣魚線,都會對海洋生物造成極大衝擊。塑料不能像其他的物質在自然中分解,所以高達4分3的塑膠垃圾都累積在垃圾掩埋場,還有更多的垃圾散落在陸地上、沉在海洋深處、湖泊中,一旦這些垃圾被其它生物誤食,往往都是死路一條。
事實上,對於海洋生物或海鳥,海中的小型塑料漂浮物,對牠們來說就與一般食物無異,牠們無法辨別食物與塑膠之間的差別,更無法決定是否不應該食用,等到漸漸地累積一定的塑膠在胃內,會導致劇痛、消化系統受阻,終至死亡。呼籲民眾到海邊從事遊憩活動時,順手將隨身垃圾帶走,切勿隨手亂丟廢棄物,共同守護海洋環境還給鯨豚一個乾淨的生存空間。
社論/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拒絕成為鯨豚擱淺的幫兇
- 201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