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一座圖書館 改變一個社區

  • 2019-04-09
 根據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所做的「107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發現,去年一整年都沒看過紙本書的受訪者中,高達32.3%的人最近一次看紙本書已是1到3年前,甚至有19%表示超過10年沒讀書;平均而言,上一次看紙本書已是7年多前。
 即使將紙本、數位閱讀均納入,且包括漫畫與雜誌,高達21.4%的受訪民眾,去年完全沒閱讀;若進一步限縮在書籍閱讀,更高達40.8%的人整年一本書都沒看過,形同五個人中就有兩個人「不讀」。且65%受訪者整年沒買書。
 現代社會誘惑太多,許多人「只讀手機不讀書」。專家認為,這40.8%去年沒碰書的人並非完全不讀,是只讀「訊息」。但這些訊息因為太短,無法累積成知識,造成人們對所有政治社會人生的反應都變成立即性、反射式,較少沉澱、延伸成系統性、深度的思考,長久下來恐使台灣「淺碟化」。
 教育部很早就推出各種閱讀計畫,如2001年的「全國兒童閱讀計畫」、2005年的「焦點三百一國民小學閱讀推動計畫」等。但歷經20年,台灣閱讀力依舊沒起色。調查也發現,連這一代孩子的父母在家也少閱讀、多上網滑手機;台灣教育除要翻轉「讀書是為了考試」的觀念,還要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
 讓人感到安慰的是,不久前國家圖書館公佈最具閱讀競爭力城市,連江縣在22個縣市中脫穎而出,人均擁冊數20.26冊,遙遙領先其他縣市或鄉鎮。相較於台北市平均4.7萬人才享有一座圖書館,馬祖縣民勿寧是幸福的,常住人口不到一萬人,不包括學校圖書館在內,四鄉五島至少都擁有一座圖書館。
 閱讀能力是文明的指標之一。在資訊爆炸、知識快速堆積的現代社會,要能有效、迅速獲取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打開一本書,如同打開一個世界,通往古今中外。從閱讀別人的經驗中,可以提供克服困難的智慧,鼓舞自己再出發。西哲培根說:「讀書使人圓熟,透過書就能獲得知識,但先決條件是要能閱讀。」美國十九世紀社會學家帕克更說:「我們之為人,是因為我們能說;但我們之為文明人,卻是因為我們能讀。」現代人儘管生活繁忙,更需要養成閱讀習慣,要隨時隨地閱讀,積少成多,讓自己成為文明人。
 生活圈不能沒有圖書館!而且每個社區都該有一座公共圖書館。新世代的圖書館不能只是單純的「藏書之所」,須成為「社區的客廳」,吸引民眾在此聚集、親近書籍。閱讀影響所及,可提升一個地方的氣質;馬祖應大力推廣閱讀,使馬祖成為一個有文化內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