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響應綠色消費 兼顧經濟與環保

  • 2019-04-14
 環保署在4月到6月環境季期間舉辦「綠消享特惠」系列活動,包括購買主打綠色商品、至綠色服務場所消費,可以額外加贈綠點,一起用行動愛護地球!所謂的綠色消費,就是指消費者選購產品時,考量產品在生產、運輸、銷售、回收、包裝等等環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願意選擇傷害較小或有利生態的產品,也希望藉此引導廠商生產更多符合生態原則的商品。
 走在熱鬧的大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色彩繽紛的廣告,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商業社會,不斷的告訴我們你應該買些什麼,或者是你應該做些什麼,而我們也習以為常的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洗腦。人類社會在進入全面商業化之後,其實大致上可分為「供應者」與「需求者」兩類角色。我們可以發現,供需結構其實佔有我們生活很大的成分,畢竟「一日之所需,百工斯備矣」,人是無法獨立於社會之外,而我們也可以發現,供應與需求是一體的,但是人們往往遺忘了這點,認為我們所能選擇的只有這些商品,但其實不然。
 然而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人們的消費習慣也逐漸地受到環保意識的影響,對於商品的需求開始考慮是否有兼顧環保,開始發現我們自己其實是有決定權,這將會改變現今人們所認定的社會價值觀。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知道現代的社會經濟是由「供應」與「需求」所交織而成的龐大結構,而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商品若是沒有消費者的需求,則廠商的「供應」便無法形成,於是廠商便會開始找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商品,而我們便可將其導向於綠色環保的路徑,使之發展茁壯,這也是一種「綠色消費」。
 人們常常認為環保是一件浪費時間、金錢的麻煩事,而常常對此大加撻伐,不願意有所行動,卻忘記我們身為「消費者」的事實;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商品,並拒絕購買不良商品,這是最初我們就擁有的權利,而我們常常誤以為自己並不能改變什麼、去選擇什麼,反倒是自己放棄了自己的權利,忘了自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全球人口迅速增加,周遭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差了。然而,這不是臺灣獨有的問題,也是全球各地共同面臨的困境。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大量使用自然資源來進行機械生產,造成環境快速惡化。今天,地球上眾多生物物種滅絕、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以及地球溫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正是人類過去無止盡追求經濟發展所造成環境破壞的惡果。身為地球人的一份子,維護「藍天綠地、青山淨水」是我們的目標與責任,讓我們共同實踐「綠色消費」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