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是人與環境關係的一種教育過程,透過教育課程與體驗進而學習獲得改善及保護環境所需之知識、態度及價值觀,是建立人們綠色環保意識的關鍵,尤其以環保意識及行動能量來提升與環境的對話,是扮演建構永續文化的重要元素。
人類生活的環境,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漸的變質,因而影響了生活的品質甚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空間。尤其,今日台灣污染問題層出不窮,環境危機四伏,情形顯得特別嚴重。因此,如何在現實的情況下,做好防治污染,使生活品質日趨改善,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人為因素是自然界最大的污染源,因為人的活動是一切污染的起因。例如:砍森林;汽機車、工廠大量排放廢氣;家庭、工業、農畜牧業逐增的廢水排放;龐大巨量的廢棄物引發種種問題,使得垃圾處理覓地無門,諸如是者林林總總,皆由人為而起,職是之故,一切環境保護防治污染,實應以「人」為基準。如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性,行為態度,如何養成環保的觀念,建立環保的理念,如何身體力行,貫徹污染的防治,在在都需要從小及早培養正確、良好的環境愛、環保觀。
校園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具有陶治身心,培養高尚氣質的功能,而且兒童的可塑性最大,因此,愈早給予環境保護的意識觀念,養成正確的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公共道德,是推展環境教育最好的時機與最有效的場合。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決策者、施政者和經濟開發者,若自小培養了正確紮實的環境教育觀,則可預期將來成長後,在進行政策的規劃經濟的開發時,能滲入生態、環保的眼光,對周遭環境會做全盤的考量與評估。
從事基礎教育工作者當如何引導兒童自小即養成關心環境問題,愛惜自然資源,在日常生活上不任意浪費、拋棄物品,製造垃圾等習性,成為深具環保觀念的新生代,我們的環境才有轉機,不再被污染和破壞。也唯有環境教育確實向下扎根,我們目前已傷痕累累的地球,才有傷口癒合的可能。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兒童時期能落實環保習慣,培養對環境產生關愛之情,激勵其「愛屋及烏」的情操,自然就會展現保護環境的態度。期盼扮演播種角色的教師們,同心協力為捍衛環境而努力,好讓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子孫孫都能擁有一片美好的生存環境,更希望這一片樂土及早綠葉成蔭,蔚然成長為一片森林。
社論/環境教育從小扎根 教出綠色行動小公民
- 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