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澎金馬地區之高齡者逐年增多,但隨著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原本針對青壯人口所做之建築規劃設計,對年長者卻造成部分不便與可能形成潛藏性危險。例如,高齡者因身體系統發生結構性及功能性老化,以及因神經、感覺、動作等認知系統退化,致容易發生跌倒意外,以失智症為例,則另有方向感喪失、記憶衰退等癥狀,如能透過合宜之建築設計或指引規劃,應可大幅度延緩其惡化,並可減輕家庭承擔老人照顧之壓力。
想要打造一個全方位的無障礙生活,不僅限於居家環境,對於許多身心障礙或銀髮族群而言,催生無障礙的公共環境更是刻不容緩。有鑑於此,內政部營建署於多年前即開始推動「公共建築物無障礙環境業務計畫」,期望能透過徵集各地符合無障礙原則的公共建築物,喚起各界對於無障礙生活的重視。
打造「涵蓋各年齡層友善環境」之建築、交通及都市空間,包括公共建築及交通之無障礙性,與公共空間及工作場所內提供無障礙廁所。推動「無障礙生活」,為行動不便之高齡者發展無障礙環境,創造適用於個人和人群之「活力老化」環境,經由生活課程及社會參與,適時提供足夠之安全保護和照顧。生活環境空間是支持高齡者達成活力安養目標之重要手段,進一步推而廣之,安全便利的無障礙環境也有利於孕婦、受傷、提重物等暫時性行動不便者,都有極大之幫助。何況,依據統計,人的一生約有3分之1時間是在行動不便的狀態,包括幼兒、生病意外及老年等,所以營造一個沒有障礙之生活環境,讓所有人無論其年齡、性別、身心機能等差異,都能享有安全、便利、友善之居住環境,是公部門與民間不能不努力的目標。
在推動無障礙居住環境方面,公部門應賡續針對建築物、人行道、道路、公園、交通運輸系統等,進行法令整合研究及研修建議。在實務層面,並將以高齡者、行動不便者日常生活最需要或最常到達之地點,進行示範案例研究與推廣應用,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高齡友善城市之8項指標-敬老、親老、無礙、暢行、安居、連通、康健、不老,以改善生活環境之軟硬體建設,創造有利於高齡者、行動不便者之活動條件,減少障礙,增進參與,期能循序漸進達成通用化無障礙友善城市之理想。
展望未來,為因應國內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無障礙環境工作重點將由打造友善空間之點、線、面,乃至於立體之聯繫整合,以期建置符合在地特性與需求之建築與生活環境,使所有人都能享有安全、便利與之居住品質。進而打造更具人性、友善、且更便捷之無障礙生活環境。
社論/打造更具人性、友善且更便捷之無障礙生活環境
- 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