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復育海洋資源要多管齊下

  • 2019-04-27
 馬祖海洋資源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復育海洋資源的議題日漸受到重視,但在主客觀環境影響下,復育的行動力不足,再加上越界大陸漁船的掠奪,以海為田恐淪為口號。面對全球漁源枯竭的趨勢,我們不能再消極的推拖,不管是公私部門都應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只要方向正確持之以恆,海洋資源復甦會見成效。
 源於山海,取用有度。馬祖海域海水營養豐富,雖號稱有強大的生產力,但始終不敵人們的貪婪與不節制。早年地區盛產海鮮貝類,大海就是免費的大冰箱,想吃什麼到海邊一取便得,先民都知道不管是捕魚還是採蚵貝,取大留小是基本原則,因為他們知道若是一網打盡、一掃而空,來年便面臨歉收的命運。限漁一直是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漁業政策,其目的是希望提供海洋休養生息的機會,但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基層的漁民最終在利益誘引下竭澤而漁,和祖先輩生生不息的觀念比起來,我們這一代是缺乏行動力的。
 與馬祖同屬海島且海洋資源豐富的澎湖群島,近年來也同樣面臨過度捕撈及人為破壞的命運,當地政府也意識到這樣下去澎湖很多依賴海洋存活的產業會澈底崩盤,於是乎在政府的鼓勵下不少民間組織自發性推動各項復育計畫,潛水組織每年在近岸海底清出數萬公里的廢棄漁網,而政府也實質推出獎勵,讓民間的計劃能持續。在限漁政策上也走的比中央還快,不管是章魚籠還是近岸剌網,當地政府最終希望在離岸1500公尺內不能有任何的捕魚行為。
 復育馬祖海洋資源必須做到「安內」與「攘外」,對內政府要積極的輔導傳統漁業走向養殖與休閒漁業,此乃限漁最具體的規劃,傳統漁民生計有了轉型機會,生活收入得以安定,對於政府的政策自然是採支持態度;養殖產業要讓漁民看到希望,轉型的障礙才會越來越少。而近年來外來的威脅始終存在,尤以越界漁船頻頻入侵為最,前陣子發生北竿漁船遭大陸快艇圍攻事件正透露各界在爭奪漁資源時,可能無所不用其極的態度仍然是潛在危機,若無適當機制應對,此類衝突還會持續出現。
 人口成長導致需求大量增加,過漁現象是造成漁源枯竭的主因,馬祖海域傳統以來就是很好的漁場,但近十年來明顯感受到魚越來越少,岸邊的蚵貝類也是一樣,各方面永無止境的掠奪珍貴海洋資源,這種做法才是復育之路的最大障礙。復育限漁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不管是觀念態度還是具體的法令政策作為,都不能靠一種方法、一小群人,多管齊下全面性檢視各項政策與落實宣導取締,這樣才有可能讓下一代走出海洋資源匱乏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