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到14.5%,教育部為因應國內人口高齡化,已於97年起與各縣市政府教育單位合作,於各鄉鎮市區設置樂齡學習中心,107年共核定全國368所樂齡學習中心,深入全國360個鄉鎮市區,結合當地鄉鎮市區公所、學校、民間團體等在地資源,執行創新多元的學習課程,提供高齡者學習機會,並鼓勵長者於學習後,能貢獻心力服務社會。
全國樂齡學習中心從97年的104所成長到107年的368所,這十年來學習人數由59萬人增加到212萬餘人,並擴展到2,857個村里拓點。教育部也鼓勵55歲以上的長者,在退休前擁有充實的人生規劃及終身學習的觀念,積極推動「快樂學習、忘記年齡」的「樂齡學習」理念,讓國民享有更豐富的晚年生活。並透過訪視計畫,以整體政策、督導機制、經費成效、創新特色四大層面為主,鼓勵各縣市政府面對高齡社會,應該建構完善的高齡學習體系,營造以終身學習的友善環境為主,讓國內健康的長者因為學習持續保持活力,以減輕長期照護的財政負擔。
世界各國都注意到老化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不只在經濟、福利及醫療等生活層面,在教育方面亦不能忽略高齡者的學習權益。在我國逐漸邁入高齡社會之際,提供高齡者有益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亦受到同等的重視。推動臺灣樂齡學習,最大的挑戰就是觀念要翻轉,翻轉大眾對於老人的想法、老後的學習、老後的人生等舊觀念。所以,樂齡的名稱代表一個新觀念,及早學習老後人生的新觀念,代表一個新族群,就是指民國35-45年誕生的嬰兒潮世代,他們的形象不同,學習更多,健康更好,壽命更長,這樣的條件下,啟發了一個老後的新角色,繼續貢獻服務社會。而高齡社會贏的秘訣就是贏在前端:學習、預防、準備、貢獻、服務,這是超越老化的秘訣,亦是樂齡學習的精神。
迎接高齡社會的到來,從教育的角度做好積極的準備,高齡者所需要的服務,將不只是長期照顧,舉凡老化預防、家庭人際關係、技藝傳承、社會參與,甚至人力再開發等方面,都將是未來高齡者所需要學習的課題。未來,推動高齡教育方面,除了持續運作推動全國鄉鎮市區開創高齡者學習之機會與管道外,更要積極開發銀色高齡人力資源,翻轉觀念,讓高齡者成為資源而不是社會負擔,協助國民必須及早做好因應退休準備,積極面對老化。
迎接高齡社會來臨,高齡教育不應視為一種消耗,也不僅是福利,而應視為是一種投資及人力資源的再開發。投資高齡就是投資未來,第三年齡長者需要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使其透過各種多元學習活動和積極參與而更加健康,進而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並且減少醫療資源及長期照顧的支出,進而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讓未來的中高齡者更健康幸福,人生圓滿。
社論/樂齡學習 中高齡者人生更健康圓滿
- 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