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構馬祖成為宜居島嶼

  • 2019-04-30
 十九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後,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導致城市的居住 品質下降,使得城市的宜居性(Livability)逐漸受到重視。英國政府為了塑造良善的都市建設與田園城市,率先提出舒適、便利與美觀等三項目標作為城市發展的願景。近年來,台灣的城市發展也逐漸納入宜居性或永續性的基礎概念。甚而,各縣市更興起一片「宜居城市角力戰」,競相成為其他縣市民眾「最想移居」的城市。
 在過去二、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中,由於都市建設強調短期,以GNP為首的經濟成長,而犧牲了環境與生活品質,導致出現永續性發展的危機。許多城市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源短缺、綠地急遽縮減、交通阻塞、垃圾遽增等隨之湧現。「宜居城市」的概念,不再只是希望城市能發展到一定的經濟發展水準,而是更重視都市居民物質與精神層次的提升、人居環境的建構、城市生活的多元性,以達到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而這些宜居城市的多元面向,也逐漸成為政府、媒體與民間單位,評量城市治理與都市生活水準的重要指標。
 宜居應具備有好的舒適居住條件、居住環境,且還應該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包括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健全的社會秩序、普及率高的社會福利與充分的就業等。「宜居」不僅是指適宜居住亦包括適宜就業、旅遊其享有充分的教育、醫療、文化資源等多項內容。宜居城市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能夠滿足居民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適宜人類工作、生活與居住的城市,以及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經濟持續繁榮、社會和諧穩定、文化氛圍濃厚、設施舒適完備、適於人類工作、生活與居住的城市。
 2009年美國住宅及都市發展部、交通部與環境保護署共同發表六項城鎮發展的「宜居原則」(Livability Principles),該原則分別為:1、發展安全、可信賴與節約能源的交通系統,並減少家庭交通成本的支出,促進空氣品質與民眾健康。2、促使不同年齡、所得、種族與族群的民眾,有租屋或購屋的機會及能力。3、藉由具公信力與及時性的就業服務機構,增進民眾的就業競爭力,並且協助各行各業順利融入市場體系。4、活絡既有的社區組織,加強維護社區安全。5、連結各級政府的政策與資源,協力合作提供公共服務。6、透過健康、安全與適合步行(Walkable)的鄰里建設,增進各社區的特色。顯然,一個地方若欲邁向宜居性,政府依舊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
 形塑馬祖為宜居島嶼,必須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領導民眾走向更美好的居住環境,任何一個地方的公共事務都相當龐雜,建構宜居的首要之務在於願景形塑,進而建置策略地圖,才能具體推動馬祖成為宜居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