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戒菸戒酒推廣需要的是更溫暖的雙手

  • 2019-05-03
 為關心國人同胞的健康,政府衛政相關單位近年相繼在各地方推出「戒菸班」、「戒酒班」等相關健康促進的課程,至期透過教育宣導得以找回健康的身心與家庭幸福,而馬祖地區也不例外,積極配合中央政策努力的來踐行推廣。儘管立意相當完好,但在招生執行與結案上尚有相當蹇滯,容有再研謀與細緻之處。
 首當的問題即在於其名易稱給予「標籤化」效用。不論是因戒菸、戒酒去參加,其課程名稱本身的解讀都容易被外界認為參加者是菸癮毒癮者、酒鬼酒精中毒者等負面印象,與身心人和人格不健全畫上連結,肇致有意願徐圖重振者也望之卻步,不願在這負面陰影下曝光。最明顯的就在校園內,特別是高中與大學階段青春期的孩子,相當在意同儕壓力與自尊心,沒有人願意被投以異樣眼光來視之,甚而被冠以揮之不去的綽號。即便是社區的民眾也是如此,長年以來社會對於戒菸酒成為一種美德,讓菸酒癮者形象低落,被予以污名化的標籤,儼然是邊緣人一樣,要渠等願意曝光站出來配合,自然沒有人有動力。
 再其次為課程內容設計的實益有限,多淪為教條式宣導。揆諸許多戒菸酒的課程,多半是理論性的解說,或是枯燥的法規敘述,甚至是千篇一律的制式衛教;這些通論確實是對於菸酒癮的認知有其必要性,但究竟如何落實在自身,如何達到這些項目,在執行上必有些落差,甚至出現瓶頸,若缺乏個案管理輔導的追蹤機制,相當容易造成無效與失敗的窘局。如同談及減重,你我皆知常聽聞的「少吃多動」玉律,但缺乏針對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進而設計個別化的指導,經常會出現少吃不會瘦、多動反而更胖的逆差。
 洵是,戒菸戒酒的推廣對於有需求者固然相當重要,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第一步,相關單位或可在課程名稱設計上給予溫暖與親民的包裝,讓民眾感到是有溫度的環境,進而轉念讓參加成為一種光榮感。此外,除當事人的決心與意志力,更需協助尋找旁人情感的支持,尤其是在身邊最親密的家人與朋友的陪伴與鼓勵下,更能支撐戒癮的決心。再者,這些課程的開設不能以做業績的形式思維來相應,課後要建立起個案追蹤與輔導機制,給予適時關懷指導,讓他們找到正確方法達到所欲的理想,才是真正開班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