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爭取購建新臺馬輪歷程不易 值得肯定

  • 2019-05-09
 地方公共事務、政策推動從醞釀、構思至推動過程,除需要時間等待、時機點等候之外,各方共識、配合、默契、信任及不爭功,以大事為重,並拋開個人主觀意志,才能造福地方。購建新臺馬輪獲得政院核定朝4500噸設計就是成功版本及範例,回顧這段時間等待、急迫、煎熬的揮去,迎接新契機的過程著實不易。
 馬祖是海島,海運載具不可缺,客輪運輸一直都是扮演重要角色,從臺馬之星因故障頻仍,無法替代舊臺馬輪,在大家心中都是一塊石頭,在地方政府肩上更是千斤鐵;尤以船舶剛啟用,再爭取新造或購建,不要說中央不會同意,連地方自己都開不了口。
 前述等待時間、等候時機,按部就班,事務在於解決問題,毋須爭論過去,地方在團結氛圍下,先獲得中央核定建購新交通船,是最大的突破。計畫核定後,再就實際狀況及未來長遠發展,向中央作有效說明及建議,經費編列執行進度等協調,終至獲得同意,印證團結合作是最大力量。
 今年是關鍵時刻,經核定建購新客貨輪(駛上駛下型),等待新船誕生前,現有船隻改善銜接、舊船延齡替代運用均須無縫接軌,期間規劃、經費等,地方公務團隊執行運作順利,以及立委、府會合作無間,以及相關部會對地方信任及感受佳,還有人脈及情感建立,獲得中央協助促成,值得肯定。
 中央與地方貴在協調,就事實狀況、人民需求提出爭取,並不斷奔波、說明,獲得認同,同時廣結善緣,充分尊重,獲得信任。行政工作不是文來文去,或是強烈訴求,在於過程用心、細心、真心。今年預算編列及同意朝4500噸設計,就是啟動開始,也是環節銜接最重要時間。
 該案可行性評估會議,府會、立委結合民間意見,認為長久之計,最後從原先建造3000噸以上,逐步爭取朝4500船隻較適宜,是最符合實際及未來需求,並在程序上盡最大努力。
 行政院長蘇貞昌7日訪問馬祖,到臺馬輪聽取縣府新建臺馬輪購建案簡報,就是最好行動證明。另外,臺馬輪第3次延壽計畫、改進臺馬之星航安及相關設備、降低南北竿機場起降標準;以及第2家(華信)航空公司進駐等,政院表示協助完成。
 海運交通對馬祖重要性,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未來還是如此,空運有空運便捷,海運有海運需求,我們也可預期這艘新船購建,應可符合實際需求,過去讓它過去,務實有效看待及等待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