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竿坂里國小校區在成功轉型為海洋大學馬祖校區之後,接下來地方各界積極推動中山國中遷校塘岐的政策,隨著少子化時代來臨以及北竿三校老舊校舍問題逐一浮現,重新評估北竿校區規劃及活化成為縣府教育團隊新的工作挑戰。因應地方發展的需求及轉變,從長遠角度看校區整合再利用是必要的,而不管是併校、遷校,政策的核心價值應是提供良好教育學習空間,腹地廣大的塘岐地區應是首選。
去年縣政發展計畫北竿第2場說明會聚焦願景議題,就有民意代表提出中山國中遷校塘岐議題,引起與會人士熱議,在少子化時代大趨勢下,或許有人質疑遷校工程浩大,為了幾個學生有沒有這個必要?環境在轉變,政策也要配合轉型才是,少子化讓教育資源集中是必然的趨勢,而這正是北竿校區轉型活化的新契機。多年前地方爭取海大進駐,最終由海大評估選定北竿坂里國小校區,地方政府樂觀其成從旁協助,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在海大成功進駐之後,此時也是提出中山遷校的最佳時機。
北竿校區整合評估是基於提供學生完整受教權的立場,現有中山國中校區位於馬祖最重要傳統閩東聚落芹壁之旁,校舍主體建築與聚落景觀格格不入早已是詬病,校區平地少連學生運動的地方都沒有;其次是早年興建的校舍多半面臨老舊汰換的局面,近年來教育部先後投入針對老舊校舍重建,但終究是在修修補補,缺乏整體規劃,導致校園年年有工程,長期影響學習環境。與其一年花一點錢來修修補補,不如從芹壁長遠發展與教育園區完整性來考量,做出遷校的計畫。
中山國中遷校塘岐的議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前中山校長王花俤在首任校長任內也曾大膽倡議,只是當時的時空環境以及學區生態,沒能讓這個議題獲得更廣泛討論。而最主要的考量仍在校區變動後可能牽涉到的人事問題,在坂里與塘岐整合過程中地方政府排除萬難,在人事儘可能安定的前提下達成任務,而中山遷校比較沒有人事方面的問題,純粹向中央爭取實質校舍建設經費相對要容易一些。
北竿地方不大,學校設在那一個村莊其實都沒有很大差別,差別是能否提供完整校區與學習設施,讓孩子的學習效果更佳,進而提升地區學子的整體競爭力。站在地方整體發展願景與鄉土規劃角度來看,讓不同面向的發展與需求都能適得其所。中山遷校是可以評估推動的重大議題,甚至包含塘岐國小都有討論的空間,讓未來閒置的校區可以有更多發展利用的可能。
社論/活化北竿校區 迎接發展新契機
-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