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中央政府支持與鼓勵下,許多知名藝文團體與作家相繼來馬展演,和鄉親們有近距離的接觸,欣見許久未見的排隊人龍與座無虛席的滿場熱絡,並融入許多藝文慶典,在在象徵著鄉親對過往「文化沙漠」貧瘠的馬祖對轉型「文化綠洲」的渴望,企盼后土能有文藝甘霖的潤澤。
「文化沙漠」概念最早被用於描述中國深圳,係指在工商起飛與經濟繁榮當道的資本大旗下,卻使得大眾在文藝、科學、教育、精神生活等底蘊高度匱乏與落後,讓「市場倫理」遠重於「心靈倫理」的無奈。換句話說,一個城市倘充滿五光十色的炫麗、車水馬龍的喧囂,卻猶乏身心涵養的陶冶,將使心靈的人文精神嚴重乾涸,除造成物慾充斥、勢利當道,更易降低城市進步與競爭力。
馬祖要從文化沙漠轉型到文化綠洲,首要的任務在於「文化公民權」的厚實養成,藉由「生活美學」,讓藝文素養走入民間生活。文化公民權旨在確保每位居民不論居住於何處,都有接觸包括觀賞展演、休閒遊憩、歷史品味等文化資源的機會。公部門不論經由何種途徑,必須使四鄉五島鄉親有等同機會能欣賞文化藝術資源,不因地緣而落差,而僅將機會侷限於特定區域;其次,民眾固然有權要求享受,但相對也有主動參與的義務,積極加入藝術創作與營造,熱愛文化事務,讓藝文之美能藉由雙向互動更加燦爛與耀眼,不再是單向由上而下的提供。
文化綠洲的孕育,不能單賴知名團體展演的人潮絡繹,僅有曇花一現的轟動,而須進一步思索如何運用這股文化軟實力,將人文素養深植心底。目前,我們的文化政策多停留在藝文補助的「精緻藝術」,投入大筆銀子來形塑文化火花;但這般的表現,是建立在焚燒大量鈔票的基礎上,除不環保與浪費,更難以留下值得低迴品味印象,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轉型為「公民美學」,用審美視框來建立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鄉親要學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訴說著身旁馬祖一景一物,哪怕是一畝菜園、一渠井水、一彎明月,都能讓文化快速散佈與流傳,讓在地文化變成公民們生活的驕傲,也藉此和世界文化連接與交流。
世界在轉動,馬祖鄉親思維也跟著變遷。透過這幾次藝文演出的機會,挑起百姓們對於文化欣賞的神經,也為馬祖文化軟實力埋下了偌大的種子。在未來,我們除期盼更多文化交流演出外,也要能主動的分享、參與、交流,讓文化綠洲一點一滴的形成,建立人文涵養之島。
社論/欣見馬祖文化深耕的伊始
-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