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打造全齡共融公園

  • 2019-05-22
 新北市繼去年完成23處特色共融公園改造工程之後,宣布未來兩年內還要推動28處特色共融公園的改造計畫,而這樣的公園改造許多縣市已經展開,縣市首長更以此為政績;公園不再只是小孩可以遊玩的專屬場所,老人或是身障朋友都可以開心休憩活動,最令人欣喜的是,各個公園都將依照地形、周邊環境等因素創造屬於自己的特色,而非充斥制式的罐頭遊具。
 幾年前因為台北市執行公園老舊遊具拆除計畫,家長在過程中發現拆掉之後換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遊具,連兩歲孩子都不愛玩,而官方大舉安全為理由讓家長無法接受,因此組成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聯盟,在台灣積極推動多元遊戲空間的概念,經過不斷的遊說及宣傳,至今台灣已經有近百座不同的遊戲場空間重新改造成功。
 所謂共融式遊戲場是指除了小孩子可以玩樂體驗之外,大人或身心障礙者及老人,都得以體驗的「全齡式」遊戲設施。「共融」的意義就是希望打破遊戲屬於小孩子專屬的制式觀念,企圖透過遊戲玩樂且開心愉悅的本質,將在這個場域裡的所有人都得以共融體驗外,從中除了得到遊戲本身的娛樂效果,也得以從中學習到社會人際的往來,同時強健身心體魄。
 根據還特盟表示,全台五千多座的公園內,塑膠罐頭遊具就超過三千座,設計一致性低齡化,幾乎讓五歲以上遊戲空間被中斷,意思是指該遊戲的設計,對於五歲孩童已經不具挑戰性及吸引力,稍大的孩童玩這些設施,為了給自己創造足夠的前庭覺刺激,加大玩耍的刺激感,反被大人們責備破壞公物。
 何謂好的遊戲場設計,著名環境建築家、日本兒童成長環境協會會長仙田滿指出,環遊結構是最重要的概念,即遊戲場的路徑要多、有循環功能、安全、富於變化、能做暈眩體驗、能抄近路、循環中連接小廣場、各空間互相滲透等7元素,最易於遊戲且能激發兒童的探索慾。
 大齡孩童更需要挫折感來幫助成長,具挑戰性的遊具可以給孩童挫敗感和遊戲的慾望,能透過遊戲學著克服困難、及訓練身體、手腳協調力,因此為學齡後的孩童設計的遊具不可或缺,刺激好玩與安全是可以併行。常見遊戲場的鋪面,自然的鬆散鋪面如沙、草、礫石及木屑,其防撞係數都勝過現行的橡膠。
 打造一個從小到老都想去的公園,就是全齡共融公園的目標,目前改造的步伐正在開始,專家建議可以透過一個大型主軸公園,搭配幾個鄰里或村落,做整體設計規劃,主軸公園以共融為特色,各年齡層及障礙孩童,都有各自適合的遊具;其他輻射出去的社區公園則各具特色,比如各以自然、水、鬆散素材、挑戰性、幼兒情境為訴求,就像是衛星公園的概念。
 馬祖相較其他縣市其實更幸福,我們擁有天然的景致,但長輩與親子需要更多可以活動的場合,如適合肢障兒童躺臥的旋轉盤及鳥槽式盪鞦韆,也適合長者活動,安全、舒適的步行與健體空間,或是孩子最愛的沙坑、山丘式滑道、攀爬式遊具等,許多縣市已經有成功經驗,讓我們也一起創造馬祖孩子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