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飲食文化從營養午餐開始做起

  • 2019-05-29
 台灣前幾年因為黑心食品事件,引起社會人心動盪,而最令人擔憂的便是校園飲食安全的問題,也是從此刻開啟外界對校園營養午餐的重視。從校園營養午餐食材登錄平台上線到食育教學、從低廉採購到有機蔬菜、從安全到美味多元,現在都成為教育部重要政策,更有民間非營利機構投入飲食文化素養養成,推動健康飲食識讀,讓食育成為我們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
 教育部推動強化學校午餐安全管理,提升學校午餐均衡營養功能,及發展學生健康飲食教育,教育部國教署委請國立中興大學設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另補助地方政府充實營養師,精進校園食材登錄平台管理功能,本學年度更推動全國22縣市加入學校午餐採購四章一Q食材政策,未來將研擬午餐專法及建立相關配套措施,提升全國學校午餐品質,保障全國學童的權益。
 另外民間非營利基金會灃食教育基金會,去年開啟「營養5餐」計畫,針對校園建構學生生活品味、飲食素養及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獲教育部認同,日前在新北育德國小雙方共同簽署「三年百校計畫」,要透過輔導學校,進行知識教材、活化教室打造食育場域,讓學生在學校一週5餐中,也能學習服務的態度、用餐的禮儀、環境的營造、食器的選擇、食材的故事及烹飪精進的境教機會,從學校午餐教育養成,讓學童不只吃得飽、吃得好,還能將美學及知識的體驗融入美味。
 灃食設計食育融入各科教學的手冊,有澱粉、油脂、豆、蛋等主題,分散在社會、自然、國語等各科,像是澱粉不僅介紹稻米的營養構造、分辨「糖與醣」的不同,還介紹發酵麵包發源地、舊約聖經如何記載拾穗,及甲骨文「禾」字演變等。此外還邀請多位主廚合作設計百道食譜,供學校營養午餐使用,餐桌是飲食文化的縮影,飲食文化則是教育的成果,我們有責任教育下一代,學習屬於我們的飲食文化,而非囫圇吞棗不知其所以然的吃。
 英國比日本更早開始食農教育,但台灣對英國食農教育很陌生,事實上英國早在1998就開始推動國家健康學校計畫,改善學童過量攝取砂糖、鹽分、碳酸飲料,蔬菜攝取不足,以及不吃早餐等營養及健康問題,並從2001年起規劃校園飲食計畫,計畫的重點包括為解決兒童蔬果攝取量不足,提供幼童免費蔬果;再來就是打造無縫接軌的學習情境,校園食育強調融入原有的各科課程及校園生活,並鼓勵學童參與料理活動。
 英國在食育教育中相當重視學生的實作能力,專家學者認為過度依賴外食是當前國民飲食安全及健康問題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四年前英國政府推出一項新規定,就是中小學生在14歲以前,必須學會20道料理,在烹飪實作中學習掌握原始食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培養自理能力。
 馬祖孩子很幸福,地方政府全力支援校園營養午餐,為健康均衡還提供水果、奶類等食物,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食育必須從小做起,校園教育也需要無縫接軌納入食育相關議題,飲食美學就從校園這一餐做起。